受访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 张明才
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 岩
本报记者 虞 晔
当下,“中医正骨”成为养生领域高频词,短视频平台上“咔咔几下解决疼痛”的视频让很多人跃跃欲试。于是,全国各地的街边、写字楼,不少正骨店应需出现,美容院、养生馆也纷纷入局,推出相关服务。然而,看似神奇的“骨关节调整”背后却暗藏诸多乱象。暴力操作、资质缺失、虚假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时甚至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明星效应引追捧,资质模糊藏风险
近几年,正骨操作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上。歌手王琳凯尝试正骨后号称“长高”3厘米;艺人金莎也因正骨瘦脸视频登上热搜。在明星效应带动下,很多商家以“明星同款正骨”等为噱头进行宣传,吸引了大量追求长高、变美的年轻人关注和体验。
“正骨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手法,长高、瘦脸等作用纯属夸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张明才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对正骨缺乏基本了解,忽视适应证和禁忌证而盲目跟风,很容易陷入消费陷阱,危害身心健康。
记者查询某生活服务平台发现,上海有百来家中医正骨服务场所。这些场所类型多样,既有主打推拿艾灸的养生馆,也有美容美体店。从服务介绍来看,正骨项目时长多集中在30分钟至1小时,单次收费在300~1000元。其中,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正骨工作室推出团购优惠后,其“80分钟专业中式全身正骨套餐”订购量已突破1000次,消费热度可见一斑。
7月1日晚上7点,记者实地走访了这家正骨工作室,其面积不大,仅设3个隔间,该时段有2位客人正在接受服务。店员出示的营业执照显示,该机构仅能开展非医疗性质的养生保健服务,如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和中医养生保健(非医疗),并不具备从事正骨这类医疗行为的资质,这与该店对外宣传的“专业正骨服务”形成明显矛盾。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正骨服务机构,市场上还涌现出大量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以“无需专业医学基础,一周成为正骨精英”“毕业后推荐去康复理疗中心、养生会所、美容美体机构就业”等旗号为诱饵,吸引不少学员报名。尽管部分机构确实与相关美容场所有合作关系,能为学员提供工作岗位,但其培养的“速成正骨师”并不具备专业资质,一旦匆忙上岗,稍有不慎便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实质性伤害。
截至8月28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检索到218条关于正骨的投诉,多涉及服务安全、资质问题及售后纠纷,新疆乌鲁木齐王宏(化名)的遭遇便是典型。王宏称,他花2100元在当地某推拿按摩中心购买了正骨服务,“本来只是有点驼背,现在胸闷气喘睡不着觉,左右两边不对称,走起路来向一侧偏。”后来他才发现,该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正骨人员也无医师执业证。
非法治疗让轻症变重症
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正骨属于中医诊疗技术,需由具备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在医疗机构内操作。目前,该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非医疗机构,如美容院、养生馆等,以“体态整形”等为名,将本质上属于医疗行为的正骨包装成保健服务,从而规避医疗监管。
这些场所并没有诊断病情和对症治疗的能力,操作不当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张明才在门诊中就遇到过多例因非正规正骨导致胸椎、腰椎、颈椎问题恶化的患者。他举例说,夏季常见女患者洗完头后,头发未干就吹着空调入睡导致落枕。若及时就医,医生判断为“筋出槽”,往往无需正骨,借助理筋手法、刮痧、针灸配合远红外治疗,便可显著缓解;极个别患者通过专科触诊和影像检查证实存在“骨错缝”,才需使用正骨手法治疗。但一些人未经检查就去小店盲目“正骨”,非但颈部问题未改善,还出现疼痛加剧、头晕甚至心慌症状,不得不紧急就医。
张明才强调,正骨并非随意可做,规范操作应包含四个关键步骤: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与体征;2.通过专业触诊手法评估关节功能状态与压痛点,确定治疗重点;3.结合病理反射、生理反射、肌力等专科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4.借助CT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明确骨骼与软组织状况,印证和明确正骨手法适应证,排除脊髓内有占位性病变、椎间盘突出伴神经缺损等禁忌证,确保正骨安全有效。
张明才进一步表示,市面上各类正骨店鱼龙混杂,往往一味追求关节“咔咔响”的噱头,却连正骨与整骨的基本概念都未能分清。传统中医中,正骨适用于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整骨则主要调治慢性筋骨劳损所致的“骨错缝、筋出槽”等。当前大多数正骨馆所提供的服务实为整骨。专业整骨手法应轻巧灵活、柔中带刚,追求渗透力而非暴力,绝不以响声为评判标准。若接受不正确手法,可能引发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骨折甚至瘫痪等后果。
大众细辨别,监管要加强
2025年“3·15”曝光正骨乱象后,多地开展专项检查。5月,湖南省永州市卫健委发布通告,明确将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列为非法行医重点打击对象,涵盖中医正骨等侵入性治疗手段。但违法情况仍屡禁不止,对此,专家建议通过以下3点应对。
推动信息透明。正骨机构应于显著位置展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医师执业证书》,且执业范围须注明“中医骨伤科”或“推拿科”。消费者如对资质存疑,可向卫健部门查询,管理部门将无资质正骨机构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公示。
强化执法力度。加强对非医疗机构涉医行为的监管,建立省级统一举报平台,对查实者顶格处罚并曝光;规范正骨广告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
提升大众认知。鼓励中医骨科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对合格机构颁发认证标识,便于公众辨识。此外,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正骨不属于保健”,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三级医院中医科或已备案中医诊所,并主动核实医师资质。
郭岩特别提醒消费者,正骨后出现不适应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保留病历、影像报告及正骨机构宣传材料、付款凭证等证据。必要时可申请司法鉴定,明确损害与正骨间的因果关系。属医疗事故的,向卫健委投诉;涉及非医疗机构的,向市场监管局反映,或于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于无医疗资质人员造成重伤等后果,可直接向公安机关控告其涉嫌非法行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