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台手术解决两大畸形

本报特约记者  韩文青

“本以为先天畸形会毁掉我的肾,没想到反而‘救’了它。”52岁的香港患者黄先生,近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病房,一边向病友展示腹部3个钥匙孔大小的手术疤痕,一边感慨道。

黄先生的病情,要从两条“长歪”的输尿管说起。正常情况下,输尿管与膀胱连接处有一个单向“阀门”,排尿时“阀门”关闭,防止尿液倒流。但黄先生的“阀门”先天没长好,导致尿液反复逆流回肾脏。左肾长期浸泡在“脏水”中,早已萎缩,功能几乎丧失。右肾却因另一种畸形——下腔静脉后输尿管,逃过一劫。正常情况下,输尿管应从下腔静脉前方绕过,但黄先生的右侧输尿管穿行于静脉后方,因压迫而扭曲狭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刘永达教授介绍:“这种畸形会导致肾积水,但歪打正着的是,它像在‘倒流的水管’中间加了道弯儿,缓解了尿液反流的冲击力。”不过,这种“意外保护”只是暂时的。下腔静脉压迫使尿液排出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仍在持续“倒灌脏水”,两者“内外夹击”,右肾最终会步左肾后尘。

同时患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和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概率不足万分之一,黄先生的病情罕见又棘手。刘永达教授强调,必须同步解决两种畸形,否则任何一种问题残留都会导致手术失败。CT三维重建显示,黄先生的右肾积水如“鼓胀的气球”,右侧输尿管不仅被下腔静脉压迫成“J”型扭曲,还紧贴一根异常的肾副动脉。这根血管一旦损伤,可能引发大出血。“就像一根九曲十八弯的水管,贴着一根高压电线。”刘永达教授说,手术既要“拉直”输尿管,重建“阀门”,又要避开血管,难度堪比显微镜下走钢丝。

多家医院曾建议黄先生终身携带肾造瘘管——在腰部插管引流尿液。但这样会给他的生活造成限制,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能保肾,就绝不让患者带管。”刘永达教授邀请血管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后,决定迎难而上,制订了“两步并行”方案。

第一步,解除压迫:在腹腔镜下分离被下腔静脉“困住”的输尿管,将其恢复至正常位置。第二步,重建抗反流机制:将输尿管重新植入膀胱壁,构建新的“阀门”,防止尿液倒流。

最终,团队凭借精细操作,在三维影像导航下,成功避开肾副动脉,仅用90分钟便完成手术,且未留置引流管,帮黄先生避免了终身携带肾造瘘管的命运。黄先生术后次日即可下床,第三天便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