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攀岩馆里“挂”满了人

受访专家:首都体育学院时尚运动教研室主任、教授  鹿志海,本报记者  钟财芬

一度局限于专业小众范畴的攀岩,近年来悄然破圈,进入大众视野。社交媒体上,“上墙吧攀岩人”话题浏览量突破6.5亿;朋友圈,运动动态从“晒步数”变成“晒登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攀岩馆接连涌现,甚至出现24小时不打烊的“全天候”场馆。越来越多人闲暇时一头扎进攀岩馆,把自己往墙上“挂”。

“上墙”成运动新潮流

8月16日周六下午4点半,《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攀岩馆。场馆等候区聚满了等待“上墙”的人,据记者计数共有70余人,以18~40岁人群为主。攀岩区依据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据场馆工作人员介绍,4~6米高,底部带有缓冲垫,岩点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为攀石区;15米高,配置有保护绳索,表面岩点大小、形状和位置相对整齐的为速度攀岩区;壁面或凸出或凹陷,岩点分布错综复杂则为难度攀岩区。

这三个功能区的岩壁上“挂”着不下20个身影:有人手脚并用地在攀石区新手线路上摸索;有人挂着保护绳登上速度攀岩区15米顶峰并引发一阵喝彩;还有家长、教练陪着孩子在岩壁前练习踩点。一位正在排队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她开始攀岩已有半年,“最初是被别人‘上墙’的视频所吸引,线下尝试后觉得攀岩很酷,还认识了不少朋友,现在基本每周末都会来。”

场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攀岩馆每天都处于“高饱和”状态。通常周末人流量最大,一天下来不少于150人,高峰时段一条热门线路要排几十分钟才能轮上。工作日傍晚6~8点也是小高峰,攀岩者大多是附近上班族。

攀岩的火热带动了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攀岩爱好者近1万人,而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0万。场馆数量由此同步激增,根据《中国攀岩行业分析报告》,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已有636家商业攀岩馆,较2022年的485家增长了31%。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2020年东京奥运会把攀岩纳入正式项目,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首都体育学院时尚运动教研室主任鹿志海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邓丽娟、伍鹏摘银,更是让攀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不少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鹿志海介绍,作为一项对身体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攀岩能全面锻炼肌肉力量。由于需同步控制肢体动作与重心转移,攀岩能有效提升全身协调性、柔韧性。长时间抠抓岩点,对指力、肌腱耐力锻炼价值也很高。持续攀爬还能充分调动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强化心血管功能和肌肉耐力。

通常来说,攀岩馆的简单线路对肌肉力量要求不高,大多数人均可体验,但以下人群需谨慎对待或避免: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垂直运动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梗;哮喘、粉尘过敏者接触镁粉(攀岩时防滑用)易诱发喘息甚至窒息;肺心病、慢性气管炎患者心肺功能不足,可能因缺氧导致急性发作;患有肌腱炎等运动系统疾病者,攀岩可能加重炎症甚至导致肌腱断裂;孕妇高空下落及攀爬时腹部压力变化可能影响胎儿;饮酒者判断力和协调性可能变差,增加坠落风险;部分低龄儿童与老人因身体发育不全或机能退化问题,攀岩风险较大。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攀岩的魅力在于挑战,但所有挑战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鹿志海反复强调,无论是场馆运营方、教练团队,还是攀岩爱好者,都需将“安全第一”刻进运动全程。

对攀岩馆运营方而言,应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场地与设施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保护点承载力需达标,并定期检测;岩板支点每周检查松动情况;攀石区缓冲垫厚度不小于40厘米,覆盖范围超出岩壁投影区2米以上;同时设置清晰的难度等级标识,防止路线交叉干扰。教练与保护员必须持有中国登山协会认证证书;活动前让参与者签署风险告知书,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每次开放攀岩前确保安全带、绳结、保护点等万无一失;记录安全带、绳索使用次数及检测日期;做好应急预案,配备AED除颤仪、急救包等,对教练进行急救应急培训,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应对重伤。

个人则需注意:1.学习正确动作。如用脚趾而非足弓踩点,可增大压强防滑;用保护绳下降时,双脚着地缓冲,而非习惯性向后倒时用手撑地,避免关节损伤。2.强化弱链肌肉。通过吊单杠等悬吊训练提升抓握耐力,进行深蹲跳、单腿硬拉增强蹬踏效率与落地缓冲能力。3.热身恢复。攀爬前进行10~15分钟热身,活动手腕、脚踝等部位,通过慢跑、动态拉伸激活肌肉;攀爬后适时放松,胸部与肩前束可靠门框拉伸(两手臂呈90度贴门框,身体前倾),小臂与手指通过手掌抵墙、指尖后压放松,下肢借助坐姿臀部拉伸(左踝搭右膝上,身体前倾)缓解紧张。4.手部保养。攀爬后用冷水冲手2分钟收缩血管,涂抹凡士林或专用护手霜修复角质;定期修剪指甲至甲床内缘,防止岩点勾挂致甲床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