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清一化治胰腺病

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  庞 博

胰腺个头虽小,作用却很大。在人体精密运转的消化系统中,胰腺既有外分泌功能,又兼具内分泌功能。这位“全能选手”一旦不舒服,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五脏六腑都不得太平。

中医古籍中虽无“胰腺”之名,但据胰腺疾病的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气”“积聚”“伏梁”等范畴,认为胰腺疾病的发生与以下关键因素息息相关。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暴饮暴食、酗酒无度、嗜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脾胃。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湿、热、痰、浊内生,壅阻中焦,这是胰腺炎急性发作的核心病机。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长期抑郁、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滞。中医讲肝木克脾土,肝气横逆,最易侵犯脾胃,阻碍中焦气机,影响胆汁、胰液的正常疏泄,诱发或加重胰腺疾病。

外邪侵袭,湿热为患。外感湿热邪毒,或体内蕴积的湿热,均可内犯中焦,困阻脾胃,熏蒸肝胆,导致胰腺功能紊乱。

久病入络,瘀血内结。如慢性胰腺炎迁延不愈,或患有重症胰腺炎、胰腺肿瘤,湿热痰浊等病理产物在体内久蕴不化,就会严重阻滞气血运行,形成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导致顽固疼痛、组织纤维化甚至癌变。

近年来,中医治疗胰腺疾病展现出独特优势。针对急性胰腺炎,可显著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减轻腹胀腹痛,减少并发症(如肠麻痹、感染),缩短病程。针对慢性胰腺炎,能有效缓解顽固性腹痛、腹胀,改善消化不良(脂肪泻),延缓胰腺外分泌功能衰退,减少急性发作频率。针对胰腺癌术后、放化疗后患者,可有效缓解癌性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轻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毒副作用,还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延长生存期。另外,从临床看,胰腺疾病患者通过中医健脾和胃、疏肝理气、调和气血等整体调理,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因此,治疗胰腺疾病不妨试试中医。

立足脾胃,清脾化瘀。胰腺的部分实体和功能可归属于“脾”,这决定了胰腺疾病的核心病位始终不离中焦脾胃。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升降失常则会导致气机阻滞,易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胰腺疾病的核心病机属脾热内蕴、瘀血内结。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外感湿热之邪,均可导致热毒内生,聚结于脾胃。热毒首先扰乱中焦气机,脾失健运则水湿停滞,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日久影响血脉正常运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脉不畅渐成瘀血,瘀血又进一步阻滞气机,形成“热毒-气滞-瘀血”的恶性循环。临床发现,胰腺疾病患者多有上腹部胀痛、疼痛固定不移、口苦口干等症状,还可出现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运化失司表现。因此,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保持血脉通畅成为治疗胰腺疾病的首要考量因素。通过清脾热以除病邪之源,化瘀血以通血脉之滞,佐以理气药调畅中焦,恢复脾脏升清运化之职,可从根本上阻断疾病进展,达到邪祛正安的治疗目标。

动态辨治,分而治之。临床中通过辨病位、病性、病机、病证、病势,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动态辨治胰腺疾病。辨病选方常用大柴胡汤、四逆散、清脾化瘀汤、扶正消积丸等作为基础方;辨证选药常用柴胡、白芍、枳壳、郁金、三棱、莪术等具有理气清热和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若病属胰腺炎则加大清脾热药物比例,病属胰腺肿瘤则加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藤梨根、石见穿等抗癌解毒药物。

调畅情志,贯穿始终。中医认为,若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犯脾,会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肝气犯胃,则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进而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用药方面,可在清脾化瘀的基础方中,针对性加入柴胡、郁金、香附、合欢皮、酸枣仁等疏肝理气安神之品。柴胡能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郁金行气活血、清心解郁,既助气机通畅,又能防瘀血加重;香附善理三焦之气,尤能疏理中焦脾胃气滞;合欢皮解郁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可改善疾病引发的焦虑、失眠等情志问题。除药物干预外,还要重视对胰腺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家人要多给予鼓励,患者本人应树立抗病信心。

“三分治、七分养”,科学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胰腺疾病患者还要重视自我健康管理,治和养相互配合,才能打败病魔。1.严格戒酒,酒精是胰腺的头号大敌,必须禁止。2.低脂、清淡、易消化是饮食基本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不吃油腻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急性期需严格遵医嘱禁食或吃流质食物,慢性期及恢复期提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3.保持心情舒畅,学会减压,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情绪剧烈波动。4.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5.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