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欧阳昌裕,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 魏 玢
本报特约记者 金海燕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全球能源评估》(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力消耗增加近1100太瓦时,同比增长4.3%,这相当于过去10年平均年增长率的两倍。面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大发展,能源供应准备好了吗?
从《评估报告》来看,电力部门是过去一年全球能源需求加速增长的核心动力。一方面,全球创纪录的高温导致众多国家和地区用电制冷需求大涨;另一方面,工业用电扩张、交通电气化加速,以及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对电力需求形成了强力影响。美国能源部预测,未来三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会增长近两倍,并消耗全国12%的电力来支持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
在碳减排压力下,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评估报告》显示,尽管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攀升至700吉瓦左右,连续第22年刷新纪录,但化石能源消耗量也呈上升态势。其中,煤炭需求增速降至1%,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速却达到2.7%。这表明,全球在应对电力需求增长时,仍面临清洁能源供应不足的挑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电力需求的增长对全球电力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这一增幅主要由工业发展、空调需求增加,以及数据中心和5G网络的扩展所推动。“未来十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仍有可能保持‘中速增长(4%~6%)’态势,将对电力系统碳达峰带来重大影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欧阳昌裕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已在积极探索多能互补模式。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电源侧培绿、电网侧育新、储能侧聚势”三侧联动,实现县域光伏100%全消纳(即光伏发电产生的全部电量被完全消耗掉),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天然能源)消费增量比例达85%。整体看,我国绿色能源增长迅速。2024年6月,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2025年3月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容量。当前,我国每约2.86度电中就有1度来自绿色能源。
在应对人工智能的巨大电力需求上,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魏玢认为,依托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通过“能源基础设施升级—产业绿色转型—微电网模式创新”三步走策略,推动绿电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产业提供清洁能源支持。
国际能源署7月底发布的《2025年电力市场年中更新报告》显示,尽管经济承压,到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预计最早在2025年、最迟在2026年,可再生能源将超越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电力来源。但在此之前,各国还需克服技术、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挑战,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障碍,包括改善电网基础设施、扩大储能能力等,以确保全球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