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把网瘾少年拉出“牢笼”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徐诗瑜

编者的话:数字化浪潮下,许多人看似掌控网络,实则已陷入无形的“牢笼”。《生命时报》推出“困在网络里的人”系列报道,聚焦沉迷游戏难以抽离的青少年、被短视频占据注意力的全龄群体以及因看网络直播打乱生活的中老年人,探讨人如何驾驭网络而非被网络裹挟。

网络游戏正悄然裹挟着千万青少年,有人为了游戏充值变卖家里的电器,有人沉浸其中连续数天不吃不喝,有人因此与父母爆发冲突被送入派出所……《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近三成未成年人上学期间每日线上娱乐不少于2小时,其中5小时以上者超5%。这群网瘾少年的人生该如何重回正轨?7月31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进位于广东清远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探寻网瘾少年的困境与疗愈之路。

生活中沮丧,游戏里“称王”

15岁的云南男孩小峰(化名)刚到基地时,是个活脱脱的“异类”:头发因3年未剪垂至腰际,不仅打结还夹杂灰尘;脚趾甲尖长如鹰爪,无法正常穿鞋;1米7的个头却仅有80斤重,严重营养不良,走路都打晃。当时小峰每天争分夺秒打游戏,吃饭、睡觉、洗漱在他看来都是浪费时间。为了凑钱给游戏充值,他变卖了家里的空调、电视,甚至转走学费。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广东清远基地主任马刚介绍,小峰父母常年对其只有批评,得不到认可的他便渴望在游戏里“称王”。

17岁的明明(化名)是基地的暑期义工,几年前和小峰一样,为逃避与父母的紧张关系,将全部身心投入游戏。他回忆说,有一次玩《和平精英》整整36个小时,完全感觉不到饥饿、困顿。因为沉迷游戏,他和父亲大打出手,甚至闹到派出所。从派出所出来后,他被父母送来基地,“一开始满脑子都是逃跑计划,甚至摸清了围墙高度,后来发现这里没有打骂,有人愿意听我说话,反而觉得比在家里安心。”

相比于小峰和明明,16岁的小宇更显内向。两年前升入初三后,课业难度陡增,原本成绩尚可的他渐渐吃力,与同学的关系也降至冰点。情绪压抑转化为身体反应,小宇经常胃疼,就诊后又查不出问题,之后他开始请病假不去学校,憋闷时就用手机玩游戏,“只有打游戏才觉得自己活着,游戏队友会喊我兄弟,还总是安慰我。”就这样,小宇越来越依赖游戏,每天玩手机超过12小时,其余什么都不想干。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创始人陶然从事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20余年。他调研发现网瘾少年的家庭主要集中在三类,教师公务员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且恰好呈现两个极端,第一类家庭对孩子过度控制,后两者则过度放任。此外,这些家庭还普遍存在冲突频发、亲人间关系淡漠、父亲在教育中缺位等问题。

戒瘾不等于暴力管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盛利霞介绍,游戏成瘾表现为对游戏存在难以控制的心瘾和渴求,无法正常上班上学,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的上网时间较多,知道自己深陷游戏却不能自控,且维持该状态超12个月。她在门诊观察到,纯粹因游戏成瘾的青少年不足5%,更多是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选择通过游戏逃避。陶然表示,这些孩子多面临现实人际关系缺失,玩游戏成了发泄情绪、逃避挫折、麻木自我的方式。但游戏没法解决问题,沉迷其中反而易让其更冷漠、孤独,陷入恶性循环。

破除青少年网瘾的关键在于让其回归正常生活,而非暴力管教。不同于大众印象里被铁丝网包围的戒瘾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透着松弛感:大门敞开、宿舍楼半开放,走廊、阳台上摆满了孩子们亲手种的花草。

孩子们在这里过着有序的集体生活,日常围绕“三个重建”展开:首先是作息重建。每天早上6点出早操、晚上9点半熄灯,前3个月禁用电子产品,休闲活动以跑步、打篮球等替代。其次是心理重建。集体心理课是基地的重要日程之一,由专业心理老师负责,课程形式多样,包括音乐疗愈、正念、读书会、成长日记写作、兴趣培养等。最后是家庭重建。基地2层以上的房间供家长住宿,每逢周末,他们要来到基地参加心理课程,与孩子一起参与交流会、家庭治疗。孩子情况稳定后,基地允许家长带孩子外出买菜,回到基地一起做饭,促进亲子关系修复。

今年2月,明明结束9个月的治疗离开基地时,原本超标的尿酸回归正常、久坐积聚的脂肪也减了不少。离开第二天,他入学了一所专科学校,很快融入新生活、交到新朋友,还担任了班长。如今明明偶尔也玩游戏,但会给自己定规则:“每赛季打到黄金段位就停手,因为现实里的成就感更真实。”暑期回到基地做志愿者时,他已是精气神十足的小伙子。

与该基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问题机构”:全封闭管理,大门上锁、四处围铁丝网,孩子被没收所有通讯工具,每天背诵“不许玩游戏”条例,违反就会被关“小黑屋”。盛利霞在门诊中经常碰到在这类机构待过的少年,他们拒绝谈论在机构戒瘾的经历,对父母也存在抵触情绪,担心被送去更可怕的地方。盛利霞说,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加重,让亲子间产生难以弥合的矛盾。

亲密关系有助防沉迷

专家们强调,要从根本上帮青少年远离网瘾,需多方共同发力。

家庭:建立亲密关系。从孩子幼时开始立规矩,明确告知“电子产品是工具,不是玩具”,约定好玩手机的时长和时段,不用手机哄孩子。更重要的是多陪伴孩子,父爱不缺位,每天留30分钟亲子时间,与孩子一起打球、做饭或聊天;当孩子沉迷游戏时,以耐心和关心替代指责,共同解决问题。

社会:提供多样选择。“当现实生活足够有趣,孩子自然不会沉迷虚拟世界。”陶然建议,社区可多建设篮球场、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参与运动、结交朋友;学校严格执行“小学生、初中生禁止带手机入校”的规定,同时增加体育、艺术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企业:设计“绿色游戏”。陶然认为,很多游戏软件虽设有青少年模式,但许多孩子会通过使用家长信息注册或网购成年人账号等方式规避。游戏公司一方面应优化该模式,补上漏洞,另一方面有责任为青少年设计“绿色游戏”,如结合课本知识的益智游戏、锻炼逻辑思维的解谜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