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好邻里+好环境”护脑延寿

受访专家: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吕继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郁金泰

本报记者 王思予

不少人的理想晚年,是住所推窗见绿、闻得鸟鸣,邻里和谐、社区安全,更要紧的是脑子灵光、身板硬朗。这份向往背后,是“住得舒心”与“老得康健”之间的紧密关联。最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等机构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的研究显示,居住环境与寿命、认知健康密切相关,优质的社区环境可延缓甚至逆转认知衰老。

住对地方,大脑老得慢

目前,全球有超过5700万痴呆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三倍。认知水平的快速衰退会持续升高全因死亡风险,不利影响可延续20年,防控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为探明居住环境与大脑健康的关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等机构,从“悉尼记忆与老龄化研究”中选取了1000余名7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13.7年的追踪调查,最终发现良好的社区环境可延缓甚至逆转认知衰老。

研究显示,邻里密度和互动频率对认知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居住在人口密度较高、步行便利社区的老年人,痴呆症患病风险显著更低,这或许与居民之间的频繁互动有关。此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曾对20个社区进行调查,发现定期举办邻里聚会的社区中,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比例比缺乏此类活动的社区低31%。

作为人口密集区的常见“副产品”,空气污染是大脑衰老的加速器,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PM2.5年均浓度应在5微克/立方米以下,但全球九成人生活在超标环境中。研究中,长期暴露在PM2.5浓度超标环境(比如临街居住)的老年人,认知衰退速度更快,记忆能力、注意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认知行为表现更差,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英国剑桥大学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发现,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痴呆风险上升17%。我国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调查进一步发现,男性或因吸气量更大,短期暴露于PM2.5后的认知功能下降更明显。

作为社区环境的重要构成,公共空间的丰富度与认知健康呈正相关。研究通过分析街道交叉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商业用地比例等指标发现,街道连通性高、公交便利、商业服务便捷的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变差的可能性更低。更重要的是,研究证实,即便已出现早期认知问题,优质的社区环境也可提供“二次修复”机会。数据显示,社区周边每增加1个公交站点,轻度认知障碍者逆转为正常认知的几率提升1.8%。

接触自然环境对认知的保护作用显著。研究证实,居住地临近海洋、湖泊等蓝色空间,或公园、绿地等绿色空间的老年人,痴呆症患病风险更低。其中,树冠覆盖率每增加10%,认知恶化风险降低4.5%,轻度认知障碍的逆转可能性较高。

三股力撑起大脑“保护伞”

“住得好能护脑”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邻里关系、社区环境、公共设施三股力量撑起的“保护伞”。

邻里交流激活大脑。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吕继辉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于社会关系活跃的年轻人,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收缩,邻里互动成为关键渠道。如果长期缺乏交流,大脑会陷入“低刺激状态”,认知功能也会慢慢退化。人口密度较高的社区,邻里碰面机会多,交流可能更频繁,搭一句话、道一声早,本质是为大脑提供持续的信息输入,像是给大脑“充电”。而街道网络发达的社区,更能通过“规划出行、记路、邻里互动”三重行为,全面激活大脑的空间认知、逻辑思维等功能。

蓝绿环境净化思绪。高绿化社区从多维度保护大脑:在夏季,树冠覆盖可显著降低环境温度、过滤灰尘和PM2.5、减少噪音传播,这种物理条件的改善可提供宜人的生活环境,缓解焦虑情绪,从而避免因长期压力升高皮质醇水平,造成大脑前额叶皮层受损。蓝色空间则通过“动态刺激”,比如流水声、水波变化,为大脑提供温和、丰富的刺激,增强大脑的信息整合能力,延缓认知单一化。

多元环境维持认知。公共设施的价值在于降低大脑压力,同时增加认知锻炼机会。吕继辉表示,便捷的公共交通可减少出行障碍,有助老年人出门维持社交,防范因孤立导致的认知退化;超市、菜市场等便利的商业服务可降低采购难度,让老年人在采购中自然完成挑食材(分类)、算价格(逻辑)、砍砍价(语言表达)等认知训练;丰富的健身步道、户外健身器材,可增加运动机会和频率,而规律锻炼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就像是给大脑“充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可降低慢病监测门槛,减少“三高”控制不佳等问题对脑血管的损害。

吕继辉补充道:“如果社区配备老年大学、公共活动室等场所,还可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交互动的机会,让大脑处于高度激活状态,有助延缓认知固化。”

从选对空间到做对小事

社区是生活空间的关键“拼图”,也是日常活动的核心场所,从最初的位置选择,到居家的细节改造、邻里的互助交流,大脑的活力就藏在寻常小事里。

选房盯紧三个条件。吕继辉建议选择住址时,一看“15分钟生活圈”,即步行10~15分钟的距离内,有超市、公交站和社区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医院。二看社区人口密度,15分钟生活圈的适宜密度为1万~3万人/平方公里,密度太低社交属性差,太高则过于嘈杂。三看“距离”,住宅到公路、地铁的距离大于500米较理想,可远离汽车尾气和噪音;步行15分钟的距离内最好能找到超1万平方米的公园,临近河湖更优。如果上述三个条件都可满足,可看作优质的居住环境。

从小细节改造家居。吕继辉建议,窗台、阳台可摆3盆以上绿植,推荐绿萝、常春藤、薄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还可放松视觉、减轻焦虑;有庭院者可种月季等观赏性植物,每天打理十几分钟也是一种“园艺治疗”,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快乐激素)。同时,日常做好空气净化,若所在城市、所处季节空气污染较严重,建议在家里放置空气净化器,确保室内PM2.5小于35微克/立方米。

此外,吕继辉表示可以在家中打造专属的“回忆墙”,贴上家人照片、摆上曾经的工作证或奖章荣誉等,在潜移默化中刺激大脑回忆往事,从而激活海马体,延缓记忆衰退。

日行一善睦邻护脑。吕继辉认为,邻里是家的延伸,利他行为是拉近邻里关系的“捷径”,助人获得的积极回应还可增强大脑奖赏回路活性,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尽己所能帮小忙”堪称护脑的低成本方法,比如帮忙丢个垃圾、代收快递等。一项最新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的研究也显示,如果每周花2~4小时帮助他人,无论是参与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还是给邻居、朋友搭把手等非正式帮助,均可将与衰老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减缓15%~20%。

打造社区护老环境。郁金泰建议将“脑健康友好社区”纳入城市规划,比如要求社区绿化超30%,健走步道等公共活动场地不小于150平方米。吕继辉补充道,社区也可从小细节做起,比如设置“六分钟步行测验区”,方便老人下楼遛弯时顺便自测心肺功能;定期举办“社区互助活动”,增进邻里交流。

除邻里、社区的外界辅助外,个人要将8条“护脑清单”进行到底:血压要达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装好”助听器、眼镜“戴起来”、管住高血脂、每日动一动、不抽烟饮酒、控糖加减重、脑子要多动。这些习惯虽然琐碎,却是护脑“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