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半数心梗发作前悄无声息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芳

本报记者 田雨汀

“首次发生心梗的患者中,约半数发病前无明显症状,可能导致就医延误。”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刊发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联合研究,呼吁重视无征兆心梗的早筛与预防。

一半心梗可能悄然来袭

研究纳入2017~2022年首次发生心梗的465万余名成年患者,分析了其发病前6个月的症状、可改变风险因素、就医记录及预防性用药情况。结果显示,50.5%的患者发病前6个月未出现任何预警症状,22.2%无就医记录,63.4%未使用预防性药物。此外,60岁以下患者和男性更可能发病前无症状,女性就医、预防性用药的可能性较高;82%的患者存在至少1项可改变风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危重疾病。临床上多数患者心梗发病时会感到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症状持续20分钟以上仍无法缓解。

在这一典型症状发生前,身体通常会在不同阶段发出“预警信号”。发病前数周到数月,部分患者会出现莫名的疲乏、体力下降,或感到胸部有压迫、闷胀感,这种感觉通常不剧烈,多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易被误认为劳累过度或情绪紧张而忽视;发病前1周,除胸部不适加重外,部分患者会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从心前区扩散至肩部、背部、腹部,甚至出现牙痛,持续时间较短;而在发病前1小时,上述不适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加重,是阻止心梗发作的重要窗口期。

张海澄说,临床上不乏发病前一段时间毫无征兆的心梗患者,其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人,男性占比更高。由于心脏具备较强的代偿机制,病变程度较轻时,患者可能并无明显异常表现,从而导致就医延迟、严重并发症发生,甚至造成猝死等难以挽回的后果。

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芳介绍,她曾接诊过一例发病前无典型症状的心梗病例。患者为42岁男性,平时坚持锻炼,无心脏病史,自认为身体健康,但有熬夜和吸烟的习惯。某日早起后,他突感腹痛并伴有腹泻,仍照常上班,途中出现胸闷症状遂前往医院,走到急诊室门口时突然晕倒。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为其完成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急性心梗,紧急施行支架植入手术后才转危为安。

危险因素实则蓄谋已久

两位专家强调,临床上很多心梗患者虽然在发病前并未感到明显异常,但身体早已埋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隐患。心梗的发生并非真的“悄无声息”,而是血管在危险因素长期影响下逐渐病变的结果。

血脂异常糊住血管。体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水平过高时,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变窄、血流减少。斑块一旦侵蚀、破裂,会形成血栓,阻塞血流,使下游心肌失去血供而坏死,导致心梗。

血糖过高损伤神经。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长期浸泡在高糖环境中,会破坏动脉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外,高血糖状态下,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容易发生血栓,诱发心梗等危险事件。

血压飙升影响供血。血压长期过高,会使高压的血流冲击动脉壁,损害血管内皮,形成斑块。过高的血压还会让心脏更用力地收缩泵血,给血管壁施压,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影响供血,增大心梗发生几率。

身体不适拒绝用药。“三高”早期常无症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无需就诊检查,更不用吃药,心血管却在默默持续受损。此外,部分慢病患者因服药出现头晕、胃肠道反应等不适,拒绝继续服药,给心梗突袭带来可乘之机。

刘芳表示,正是这些长期存在的危险因素悄然侵蚀着血管健康,使心梗在“无声”中蓄势待发。很多患者发病前之所以自觉“无征兆”,可能受到如下原因影响。

上岁数耐痛力增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痛觉阈值升高。同时,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排血量减少,可引起脑组织供氧不足,降低对疼痛的感知灵敏度。因此心梗发生前出现的一些痛感,极有可能会被忽视。

侧支循环掩盖症状。冠状动脉慢性狭窄会引起反复心肌缺血,导致人体出现“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这一机制能增强心肌对缺血的耐受力,减轻疼痛感知。此外,冠状动脉慢性狭窄区域与正常血管间存在灌注压差,有助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当血管突然闭塞,侧支循环可代偿性供血,虽减小了梗死范围,但可能掩盖胸痛症状。

高血糖降低敏感性。糖尿病可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受损,使心肌中负责传递痛觉的纤维功能出现异常。这种病变会降低心脏对缺血的敏感性,阻碍疼痛信号传导,使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异常。

其他症状扰乱视线。心梗伴随的其他症状或并发症,可能使患者忽视胸痛表现。如一些人会出现上腹部不适、冒冷汗、恶心、呕吐,易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耽误心梗救治。

梗死部位影响痛感。心脏前壁梗死,疼痛表现往往更剧烈和典型,后壁或下壁梗死则更易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隐匿。此外,梗死范围大小也直接影响症状明显程度。若梗死仅累及由小分支血管供血的局部心肌,引起的胸痛通常较轻微或不典型,易被忽视。

防无征兆心梗做到“三早”

对于无征兆心梗,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做到早期识别和主动预防。

定期体检筛查,隐患早发现。即使自我感觉健康,每年也应完成至少一次全身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标。张海澄提醒,40岁以上人群,或具备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三高”、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增加心脏专项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隐匿病变。

严控“三高”因素,风险早干预。张海澄强调,预防远比补救更重要。所有人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与体重,保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充足睡眠和规律运动,并建立健康减压方式。确诊“三高”及心血管病者遵医嘱用药,记录好静息心率、血压等指标,当出现持续且无法解释的轻微不适时,可比对基线数据并及时咨询医生。

制订急救计划,险情早应对。将急救电话、附近设有胸痛中心的医院联系方式及紧急联系人电话,保存在手机快捷菜单或易取位置,以便急需时使用。同时,心梗高危人群应主动告知家人自身情况,并共同了解心梗可能出现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如突发牙痛、后背痛、不明原因出汗等),预备好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出现异常及时呼叫救援,争取宝贵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