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周丽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薛 艳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编者按:当你享受美食时,可曾想过体内正上演一场“消化交响乐”。主导这一过程的,是一群看不见却本领高超的“消化液工程师”。成年人每天会分泌6~8升消化液,其中含有消化酶、黏液等成分,它们既是分解食物的“利器”,也是保护消化道的“屏障”。本期,我们跟着权威专家潜入人体化学工厂,看这群无声英雄如何守护健康,解码长寿秘诀。
各司其职的“消化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周丽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消化液家族有5位核心成员——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它们在进食的不同阶段“上岗”,用独特的“化学技能”辅助完成消化任务。
最先登场的是唾液,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这“三大工厂”及无数分散的“小作坊”共同分泌。唾液中99%是水分,能把干硬的食物湿润成“食团”,方便吞咽。剩下的1%里有唾液淀粉酶,会将食物中的淀粉初步分解成甜甜的麦芽糖,这就是为什么馒头越嚼越有甜味;还有黏蛋白、溶菌酶等,前者能润滑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后者能识别并杀灭外来病原体。进食后,唾液还负责“打扫”口腔里的食物残渣、有毒物质。有趣的是唾液分泌有两套机制:只要进食就会自动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看到食物、闻到饭菜香味,甚至想到梅子就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
食物进入胃后,胃液会立刻接手。它是一种无色透明、酸碱度在0.9~1.5的强酸液体,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水、无机盐等。人体每日可分泌2.5升胃液,相当于5瓶矿泉水。盐酸不仅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将其变成能“剪断”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还能让食物里的蛋白质变性、方便水解;更能杀灭沙门氏菌等细菌,给食物“消毒”;甚至能随食糜进入小肠,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并强化铁、钙等元素的吸收。黏液和无机盐则会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强酸误伤自己。不过这层“保护膜”有点脆弱,酒精、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等都会破坏它。内因子则承担着协助吸收维生素B12等作用。
食糜进入小肠后,胰液和胆汁将正式“上岗”。胰液是消化液里的“全能选手”,每天分泌1~2升,呈碱性,内含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三大元素。胰液在空腹时很“懒”,分泌量很少;一旦开始吃饭,它立刻“开工”。胆汁的产生要经过两道“工序”:首先是肝脏会每天生产0.8~1升金黄色、味苦的肝胆汁;随后,一部分胆汁会直接进入肠道,参与消化,将脂肪拆解为小颗粒,另一部分则被存入胆囊,强浓缩后变成深绿色。等食糜进入肠道后,胆囊里储存的胆汁会大量分泌和排出,且食物越“高蛋白”(如牛肉、鸡蛋)越能刺激其分泌。因此,吃大餐后,胆囊会更忙。
当食物经过前几轮消化变成小分子“消化产物”,小肠液就登场了。它是弱碱性液体,成年人每天能分泌1~3升,主要任务是稀释消化产物,就像给浓稠的果汁加水,方便营养分子能更容易地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被身体利用。小肠液很聪明,只有当食糜(半消化的食物)刺激小肠黏膜时,它才会分泌。
多或少都不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薛艳介绍,这些消化液虽然功能强大,可一旦“干活太少”或“用力过猛”就会发生“故障”,身体也会报警。
唾液:多了尴尬,少了难受。看到火锅流口水、孕期反应等生理性唾液分泌过多不用担心。如果是口腔炎症、铅汞中毒、帕金森病或脑卒中等导致的分泌过多,且积聚在口腔影响吞咽,可能误吸入呼吸道、引发吸入性肺炎。此时应先诊断病因,必要时可用抗胆碱药物减少分泌。唾液分泌过少,不仅吃饭时难咀嚼、说话费劲,还会导致龋齿、味觉变差。暂时性的紧张口干、年龄增长导致唾液腺功能退化、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胆碱能药物、利尿剂或因放疗导致唾液腺受损,都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应对这种情况,除了对症治疗,还可以通过多喝水、嚼无糖口香糖等刺激唾液分泌,紧急时可用人工唾液“救急”。
胃酸:多了烧心,少了不消化。长期饮酒、吃得太辣、焦虑、吸烟、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会让胃酸分泌过多,引发烧心、疼痛、饱胀、反酸等症状。应对胃酸过多,要戒烟酒、少吃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吃抑酸药。身体衰老、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少,引发腹胀、嗳气,还会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贫血,甚至让胃液防线失守,让有害细菌进入肠道。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消化酶、维生素B12、或含胃酸成分的药物。
胆汁:多了腹泻,堵了发黄。吃太多高蛋白物质、神经过度兴奋等会让胆汁过量分泌,进入肠道、引发腹泻,甚至反流入胃。日常要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用药物调整。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会直接损伤肝脏或胆囊功能,导致胆汁生成或排泄减少,引发黄疸、腹胀、腹泻等问题。一旦发现尿像浓茶、大便变浅,甚至伴有腹痛、发烧,应及时就医。
胰液:多了腹痛,缺了瘦得快。过度进食、过度兴奋,或慢性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等疾病,都会导致胰液分泌过多,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出现持续上腹痛、腹胀、腹泻等,应及时送医抢救。而胰腺受损(如炎症、手术)后胰液分泌不足,脂肪消化不了,就会出现脂肪泻、腹胀、腹痛,体重也会掉;还会缺乏维生素,引发夜盲症、骨质疏松、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等。此时,需先治原发病,再补充胰酶制剂。
肠液:多了便溏,少了便秘。吃太多辛辣、油腻食物,或肠道被细菌、病毒“骚扰”,会让肠液分泌“过载”,多余的肠液会加速肠道蠕动,让人频繁跑厕所,拉稀水样便,还可导致腹痛、腹胀。此时应少吃刺激食物,多喝温粥、淡盐水,细菌感染要遵医嘱用抗菌药。若是肠道黏膜受损、缺乏B族维生素或肠道功能衰退,肠液就会减少分泌量,导致食物消化慢,容易腹胀、便秘,还可能因为营养吸收差变瘦、乏力。此时,应多吃蒸蛋、酸奶等,补充B族维生素,顺时针揉肚子帮肠道“动起来”,长期少液则需尽早查黏膜情况。
创造好的“工作”环境
消化液还是肠道菌群的“管理者”。胃液能杀掉大部分食物里的细菌,只有耐酸菌进入小肠;胆汁能“清理”小肠上段的细菌,保持相对“干净”。反之,胰液不足会让未消化的营养进入大肠,给坏细菌“喂饭”,导致菌群失调。一旦菌群乱了,腹泻、腹胀就会找上门。两位专家提醒,要想让这些“化学工程师”好好干活,日常需做好几点。
饮食:给消化液“搭好台”。日常要定时定量吃饭,别饥一顿饱一顿,要让消化液规律“上班”,这样才能工作更长久;每口饭要嚼15~20次,给唾液足够时间“搅拌”淀粉,减轻胃的负担;每天还应吃适量健康脂肪,如牛油果、坚果等,刺激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少吃精加工食品、高糖食物,如蛋糕、薯片等,避免给消化液添乱;乳糖不耐受者,要尽量避开含乳糖食物。
生活方式:给消化液“减压力”。日常要管理好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压力会让唾液减少、胃酸紊乱,紧张时也容易口干、胃痛;每天建议饭后快走30分钟促进胃肠蠕动,帮消化液“工作”;还要戒烟酒,避免消化液生成受损。
警惕预警信号:几类症状别拖延。出现黑便或咖啡色呕吐物,可能是胃酸伤了胃黏膜,导致消化道出血;皮肤、眼白发黄、尿色深,可能是黄疸;长期烧心、腹胀,或体重莫名下降,可能是消化液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