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卢丹丹
很多家长不理解,如今的孩子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和娱乐活动,但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孩子快乐?
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习惯了消费型快乐,而不是创造型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快乐感受主要由两种神经递质驱动:多巴胺和内啡肽。消费型快乐,本质是“多巴胺快乐”。这种快乐源于新鲜、刺激的体验,如美食、新玩具、短视频等,特点是短暂强烈,刺激消失后易产生空虚感,且会让人渴望更强的刺激。创造型快乐,本质是“内啡肽快乐”,这种快乐产生于努力付出之后,如专注画画、拼乐高、学会演奏等,特点是深层持久,能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长期依赖多巴胺式的即时满足,会让大脑对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孩子会逐渐丧失从平淡的日常或者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中感受快乐的能力,想让他们快乐会越来越难,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快乐无能”。依赖外部“投喂”的消费型快乐,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仅仅是快乐的丧失,更是能力与习惯培养上的巨大阻碍。比如,损害创造力。很多家长生怕孩子无聊,于是用各种活动、课程和娱乐把他们的时间填满,这种被过度安排的生活,剥夺了孩子感受无聊的机会,也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火花。其实“无聊”恰巧是创造力的温床,因为无聊状态削弱了大脑的抑制机制,使思维更加发散。而缺乏自主创造机会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出应对无聊的心理工具,如想象力、探索欲等,所以,有些孩子一旦停止游戏,就非常焦躁。
内啡肽则被称为“天然的止痛剂”和“奖励激素”。孩子在全神贯注地画一幅画,努力拼好一个乐高,或是练习演奏一首曲子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愉快的情绪,会让孩子愿意继续坚持,挑战更高难度。在这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与快乐,形成正向循环。所以,要想让孩子摆脱对消费型快乐的依赖,家长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转向创造型快乐。但问题是,很多孩子,尤其是习惯了消费型快乐的孩子,很难享受到创造型快乐。有些家长抱怨,孩子没有耐心,注意力很难集中,且容易有畏难情绪,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而这时,当孩子的情绪一出来,家长又迫不得已,让他们继续用消费型快乐赶走负面情绪。
其实,让孩子享受创造型快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指望能一步到位。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消费型活动转化为创造型活动。比如,同样是出去玩,如果只是把孩子当成“随行行李”,他们就会“活动好玩就开心,听父母话。如果要排队,天气热,要走路就怨声载道”。而如果让孩子参与进来,提前考虑旅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什么对策,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就会在其中感受到创造型快乐。
想要从一件事情中感受到快乐,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先引导孩子设定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比如写作业,今天的目标是,把时间控制在30分钟,正确率在90%以上。第二,难度适中,太容易会感到枯燥无聊,太难了会容易放弃。如果既具有挑战性又在能力范围内,孩子就会在一步步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所以,这需要家长跟孩子提前做一个估计。第三,全神贯注的专注力。专注力是可以培养的,家长能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从5分钟、10分钟开始训练,直到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孩子就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极度专注和满足的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心流。这种状态,不仅能提升幸福感,还能增强创造力。
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无聊,允许他们的生活有“留白”的时候。当孩子抱怨“我好无聊”时,克制住立刻为他们安排活动的冲动,告诉他们:“无聊是很正常的,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同时,可以带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一起读一本书、在公园里散步、观察蚂蚁搬家等。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重新连接内在的感受和外部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