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医师 沈玲会 □主任医师 魏 波
“医生,我是不是要死了……”急诊抢救床上,22岁的小夏(化名)面色惨白如纸,眉头紧锁,颤抖的手指紧紧攥着病号服。半小时前,她因一杯浓缩咖啡,在厕所排出大量鲜红色血便后突然晕厥。此刻,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充斥着整个抢救室,血压75/50毫米汞柱,心率130次/分,血氧饱和度勉强维持在90%——这是失血性休克的典型表现。
“立即启动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报备行政总值,联系输血科,向中心血站申请相应血型的红细胞。”胃肠外科医生快速检查患者腹部情况,看到腹部增强CT后,高度怀疑是小肠血管畸形。医生快速下达指令:“先给予生长抑素持续泵入止血,但要做好手术准备,这种出血量保守治疗可能不够”。
经过两小时的积极保守治疗后,小夏的血便量仍在增加,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至51克/升。更危急的是,她开始出现意识模糊、四肢湿冷等休克加重表现。胃肠外科医生请示科主任后决定立即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夏本应粉红的小肠呈现出骇人的苍白色,肠腔内充满暗红色血液。仔细检查小肠,医生终于发现罪魁祸首:一处异常扩张的血管垂直肠壁生长,正在有节律地喷出鲜红血液。“确实是小肠血管畸形。”医生确认了诊断后,为小夏切除了病变部分小肠并做了肠吻合。术后在ICU的精心照顾下,1天后小夏就转回普通病房,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术后病理报告也证实:小肠黏膜下层不规则扩张的肌性血管,确系小肠血管畸形病变。临床上,小肠血管畸形虽不常见,却是青壮年突发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占比并不高,约为全消化道出血的5%~10%,小肠血管畸形是主要原因。它就像埋在肠壁里的“不定时炸弹”,平时毫无症状,表面黏膜完好时常规检查几乎发现不了,一旦破裂,就会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手术中小夏的血红蛋白曾降至惊人的35克/升,已不足正常女性的1/3。
常见的小肠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型血管畸形,又称Dieulafoy病变,由组织学正常但异常粗大的动脉组成,常垂直于黏膜面,小夏就属于此型;动静脉畸形,动脉与静脉直接异常连通,管壁常异常增厚;血管扩张,由缺乏平滑肌层的管壁薄弱、管腔曲折的静脉组成。这些病变平时可能毫无症状,一旦受到以下刺激就可能破裂: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非甾体抗炎药;剧烈运动或腹压骤变;甚至无明显诱因。小夏可能就是因咖啡因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促使本就脆弱的畸形血管破裂。
日常如有以下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呕血或咖啡样呕吐物;黑便或鲜红色血便;不明原因贫血、乏力;腹痛伴随头晕、冷汗。有消化道出血家族史者、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以及不明原因贫血者,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