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三类斑块“栓”住很多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 韩丹诺

当前,“斑块”已成为国人体检报告中的高频词。但现实中,不少人因没有患病症状而不管不顾,直到血管壁内悄然变化,演变为心梗、脑梗等凶险的心脑血管事件已为时过晚。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斑块构成并学会判断其危险程度,以早期干预、及时控制,将风险扼杀于摇篮。

斑块“犯罪”档案

我国约1/3成人存在颈动脉斑块,60岁以上人群斑块检出率接近100%,2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达36.2%。斑块主要附着于血管内壁,形成的本质是血管壁对损伤部位的慢性炎症反应,其间经历了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与氧化、炎症反应与泡沫细胞形成等阶段。

目前,临床上将斑块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软斑,也称易损斑块、“罪犯斑块”。它的内部成分主要为大脂质核心、血流、炎症细胞,其纤维帽很薄,易破裂引发血栓,患者发生心梗及脑梗的风险很高。第二类是硬斑,即稳定斑块。它的内部成分以钙化、纤维组织为主,纤维帽厚而坚固,可能引起狭窄症状(风险相对较低),但过度钙化可能刺破血管,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第三类是混合斑,内部成分为脂质与钙化的混合,软硬成分共存,纤维帽薄厚不均,稳定性取决于优势成分。

若斑块不断发展壮大,危害不容小觑。冠状动脉斑块可导致冠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进一步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主动脉斑块可致动脉瘤破裂;颈动脉斑块形成后,脱落血栓可阻塞脑动脉,导致一过性脑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斑块会影响脑组织供血,斑块破裂引发原位血栓造成脑梗死;下肢动脉斑块可导致下肢缺血,造成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部坏疽等。

近些年,医学界对斑块危险性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之前,识别软斑块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斑块表面结构不规则、溃疡、纤维帽断裂;二是低回声(脂质核大于40%)、斑块内出血;三是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超过70%,或影响远端血流。但目前认为,狭窄小于50%的易损斑块(如溃疡、出血)同样高危,炎症指标已纳入斑块风险评估体系,血流剪切力(指血流与血管内皮之间的摩擦力)也成为干预新靶点。不久前,《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影像学》刊发新研究,重新定义了高危斑块的核心概念,将其分为可引发血栓的三种类型:易破裂斑块、侵蚀斑块和爆裂型钙化结节。

易破裂斑块

易破裂斑块通俗理解就是“皮薄馅大”、易破损,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50%~60%。

斑块“内馅”脂质核,是由大量胆固醇酯、胆固醇结晶、凋亡的细胞碎片和泡沫细胞组成。“饺子皮”纤维帽是覆盖在脂质核上一层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的“保护盖”。易破裂斑块的脂质核像“脓包”般柔软,巨大脂质核会削弱纤维帽稳定性。这类斑块纤维帽非常薄,常低于65微米,脆弱且胶原含量少,同时纤维帽内部的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合成新的胶原,并加速现有胶原的降解,使薄的纤维帽无法承受血管搏动和血流冲击,极易出现撕裂和破口。当斑块破裂,暴露的内容物便会触发血栓形成,瞬间堵塞血管。

炎症是驱动该斑块从不稳定向易损发展的核心动力。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于斑块内,特别是纤维帽的“肩部”(最易破裂的区域)和脂质核周围,会使其变薄、变弱。微钙化可能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点,可理解为“饺子皮擀得不均匀”,促进纤维帽破裂。

易破裂斑块喜欢“落户”在冠状动脉近段,尤其是左前降支近段,此处亦是斑块破裂的高发区域。冠状动脉近段所支配的心肌范围更大,一旦斑块破裂并导致闭塞性血栓形成,更可能引发具有临床意义的急性事件,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除了冠状动脉本身,脱落的血栓碎片也可能随血流到达远端,堵塞更小的血管,导致脑卒中或外周动脉栓塞等事件。

侵蚀斑块

侵蚀斑块是指内皮损伤无破裂,可通俗理解为一幢房子的墙皮年久失修,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30%~40%,年轻女性患者更多见。侵蚀斑块代表了急性冠脉事件的另一种重要病理学机制。它并非通过“破裂”导致大出血和血栓,而是由于具有保护作用的内皮层丢失,其下的促凝基质直接暴露于血流,从而引发以血小板聚集为基础的白色血栓形成。

侵蚀斑块主要有5个特点。一是内皮细胞缺失;二是有完整的纤维帽,这是与斑块破裂最根本的区别;三是所丢失内皮层下的基质,富含平滑肌细胞和蛋白聚糖,而蛋白聚糖带有负电荷,能捕获脂蛋白,并促进血小板黏附,这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四是侵蚀部位炎症反应轻微或缺失;五是没有大的脂质核或脂质核很小,且远离管腔。此类斑块的整体体积可能不大,但依然能引发急性事件。

侵蚀斑块同样喜欢在心外膜冠状动脉近段“出没”,尤其是左前降支及其分叉附近。左前降支是冠状动脉中最重要,也是最常发生病变的血管,负责供应大部分左心室心肌,血流动力学环境尤为复杂;血管分叉处也是血流动力学最紊乱的区域之一。在血管分叉、弯曲处,血流会从稳定层流转变为不稳定非层流。可通俗理解为,在分叉或转弯的河道,水流流速发生改变,再加上水流方向不稳定,会对河岸产生冲击力。血管内皮细胞受到这种“来回拉扯”的力,就会导致内皮功能紊乱、连接解体、修复障碍、促进蛋白聚糖积累等,损害内皮细胞功能,最终导致侵蚀。

爆裂型钙化结节

爆裂型钙化结节,可理解为有着硬脆蛋壳的钙化斑块,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2%~8%。

爆裂型钙化结节的形成过程很特殊。当血管内形成严重钙化且有活动性炎症,受到血流剪切力和机械应力(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其内部产生的应力)的拉扯后,脆弱的钙化结节就会发生断裂,其尖锐的碎片就会刺破覆盖在表面的纤维帽,使其直接暴露于血流中,瞬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形成血栓。

此类斑块更常见于右冠状动脉,好发于老年患者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管理用好“两板斧”

评估高风险斑块,主要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来完成。高危斑块的治疗目标是稳定斑块、防止破裂、争取逆转;非高危斑块是延缓其进展、防止它转变为高危斑块。

用药方面,降脂治疗是基石。他汀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可缩小斑块体积、增厚纤维帽,二者联用可逆转斑块。其中,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若他汀单药无法达标,常联合依折麦布,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PCSK9抑制剂用于前一方案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高危患者。有研究提示,秋水仙碱可减少部分斑块的体积,降低全身炎症标志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或可改善糖尿病患者斑块的形态。

饮食方面,建议参考地中海饮食模式,强调蔬果、全谷物、豆类、橄榄油,适量摄入鱼类、禽类,限制红肉、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每日吃盐低于5克,戒烟限酒。此外,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快走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学习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保证充足睡眠;遵医嘱服药并复查血脂、血糖、血压、肝肾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