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引领健康,环境提供支持,个人决定成效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教授 许静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史宇晖
本报记者 牛雨蕾
近年来,“自律即健康”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不少人凌晨5点起床跑步、三餐只吃水煮菜、拒绝所有甜食,更有甚者将“自律”异化为一种评判标尺:体重上涨是管不住嘴,患慢病是作息散漫……然而,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教授德维·斯里达尔在《如何避免过早死去》一书中写道,健康从不是一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由公共政策、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共同塑造。
斯里达尔指出,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让健康像走平路一样轻松,否则就会变成爬陡坡式的艰难挑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教授许静表示,个人饮食、运动、作息等都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当周边到处是触手可及的超加工食品、实惠大碗的高油盐菜品,对比耗时耗力的烹饪,三餐的选择难免受干扰;如果出租屋容不下一张瑜伽垫、公园距离远、健身房费用高,规律运动的想法很容易被打消。不少人并非“不想健康”,而是在不利环境中,令努力事倍功半。
但如果公共政策降低了健康行为门槛,健康选择便会成为最省力的选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史宇晖表示,首先,公共政策能让健康从“需要意志力”的行为,转变为“自然而然”的日常。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自1895年起便出台激励政策,推动自行车道建设,如今已是“世界自行车之都”,该市居民预期寿命比荷兰全国平均水平高2.3岁,作为黄金有氧运动的骑行起到重要作用。其次,社会环境负责降低健康行为门槛。法国、马来西亚等国通过征收糖税、拉高成本,实现含糖饮料消费下降。再次,社会文化有助塑造集体认知,主导健康氛围形成,并使其成为比政策更持久的行为规范。
健康长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两位专家表示,构建健康环境需要形成四方合力。
健康政策融入生活。一方面,让健康设施与生活场景紧密衔接,如进一步推进“15分钟健身圈”的铺设,要求住宅小区按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预留绿地和健身空间,新建公路时同步规划宽度不小于1.5米的自行车道;加大对健康食品行业的扶持,通过税收减免降低居民的相关消费成本;依托权威平台对健康热点事件进行科普,优化健康信息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健康评估,如规划工业园区时,要求企业配备废气处理设备,确保周边PM2.5浓度年均值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规划农村养殖区域时,同步评估粪污处理对土壤、水源的影响,避免污染引发疾病。
打造健康最小单元。硬件设施方面,社区可按每千人2件的标准配备健身器材,确保居民拥有充足的锻炼空间;建设社区食堂,为老人、上班族等提供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餐食。健康服务方面,社区等可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每半年举办社区运动会,设置广场舞、健步走等适合全年龄段的项目;每个月开展1次专家义诊,重点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另外,社区可开展健康家庭评选,鼓励家庭自主养成低盐饮食、规律运动等习惯,形成联动效应。
企业管理员工健康。企业可设置站立办公区,有条件的可配备跑步机、哑铃等器材,减少员工久坐时间;定期组织体检,纳入肿瘤标志物筛查等项目;每半年开展1次急救培训,确保大部分员工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落实带薪休假,探索弹性作息,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当好第一责任人。外界环境打下基础,但能否实现健康,最终取决于个人行动力。建议设定健康目标时,把“我要运动”等抽象概念拆解成“每周、一、三五运动30分钟”“每天走8000步”等具体指令;降低行动阻力,控制饮食时先允许“每周吃1次想吃的零食”;主动通过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官网等平台学习健康知识,不盲信养生谣言,为自身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