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李刚 □胡蕊
生活中,有些老人心率低于常人,他们认为这是身体好的表现,并引以为豪。但事实上,心跳慢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老人需科学辨别、理性应对。
心率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其调控是个复杂的过程。心脏自身有套起搏系统,其中窦房结就像司令部,通过规律发放电信号控制心跳节奏,这也是正常心率被称为“窦性心律”的原因。同时,神经系统会实时调节心率: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会加快;迷走神经活跃时,心率则会减慢。另外,甲状腺激素能加快心率,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会减慢心率。
一般而言,健康成年人静息心率的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但老人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逐渐老化,窦房结功能减退,健康老人的静息心率可适当放宽至 55~90次/分钟。不过,这并非绝对标准,需结合基础疾病判断: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老人,医生通常建议将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钟;高血压老人若心率超过80次/分钟,心血管事件风险会升高,需及时干预。
很多人觉得心率越慢越好,其实是对“运动员慢心率”的误解。顶级运动员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心肌变得强健有力,每次心跳泵出的血液量比普通人多,因此无需频繁跳动就能满足身体需求,心率常维持在40~50次/分钟,这是“生理性心动过缓”,属于健康状态。但一般老人没有长期运动的基础,若心率过低,往往是病态信号。医学上,静息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钟,就需警惕“病理性心动过缓”;若低于40次/分钟,或伴随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突然晕厥等症状,说明心脏泵血不足,已严重影响全身供血,可能引发脑损伤、心肌缺血等严重后果,必须立即就医。
老人心率过低的原因有很多。从生理因素看,老人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心率可能暂时降低,但通常不会低于45次/分钟,且无不适症状;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心率下降,如β受体阻滞剂。从病理因素看,心脏疾病是首要原因,如窦房结综合征、心肌梗死、心肌病等,都会导致心率减慢;内分泌疾病也不容忽视,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身体代谢减慢,心率随之降低,同时伴随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症状;此外,电解质紊乱、严重贫血、感染等,也可能影响心率调节机制,导致心率过低。
心率过低的老人,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运动方面,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八段锦,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3~5次。运动后若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需立即停止。饮食方面,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吃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坚果。作息方面,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睡前不要看手机、电视,防止神经兴奋,影响心率。
需注意,老人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立即就诊:静息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钟,或反复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活动后,心率无法正常升高,反而进一步降低;眼前发黑、短暂意识丧失、突然摔倒;心率低于40次/分钟,或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就医后,医生会通过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测等,明确心率过低的原因,再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若为药物引起,调整用药后,心率通常能恢复正常;若为甲状腺功能减退,补充甲状腺激素即可改善;若为严重心脏传导问题,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需植入心脏起搏器,预防晕厥、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