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永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郁金泰
本报记者 田雨汀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提起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多数人并不陌生。当至亲、挚友甚至自己逐渐遗忘一切,却始终束手无策,不少家庭因此陷入绝望。数十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始终未能被彻底攻克,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进展与挑战并存的高发“脑病”?
病因至今未能破解
人们常说的“痴呆”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总称,包括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自发病起,大脑如同被按下“记忆删除键”,从初期的“健忘”,到不认识家人,最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疾病让患者的记忆日渐空白,成为无数个家庭的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5700万人患有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60%~70%,每年新增患者近千万例,该病已跻身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显示,1699万老人正在被这个“记忆杀手”吞噬,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1/4。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样沉重,相关研究测算,到203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经济总成本将达到约3.2万亿元,不仅挤压家庭经济空间,更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
然而难点在于,这一疾病本身仍然“无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介绍,从1906年发现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目标仍是“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因为科学界至今仍未破译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具体机制。
学界对病因的探索从未停歇,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结论:“胆碱能假说”是最早提出的理论之一,后续被证实无法覆盖多种非胆碱能致病因素;当前主流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假说”“tau蛋白缠结假说”,也未成为学界共识。近年来,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失衡、微生物-肠-脑轴紊乱、异常自噬等假说陆续提出,甚至有新理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本质是自身免疫病”,各有依据却难成定论。
对药企而言,病因无法确定,药物研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仅2000~2017年间,全球药企和科研机构累计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上投入超6000亿美元,仅针对β淀粉样蛋白靶点的候选药物就超200种,但绝大多数因“临床试验无效”或“安全性风险”终止研发。孙永安说,这一领域的新药研发失败率达99%,堪称研发“黑洞”。
尽管困境重重,近年来研发仍取得一些突破。自1996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已有至少10种药物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虽无法阻止神经细胞继续退变,却可延缓早期病程。最新获批的仑卡奈单抗皮下自动注射剂型,患者可居家自行注射,时间与精力成本大幅减少。
当前,药物研发也未止步。最新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失智症:转化研究与临床干预》的研究显示,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管线包含182项试验和138种新药,可针对15种基本疾病过程;针对31种药物的48项试验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评估。中国对阿尔茨海默病适应证药物研发的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发挥着重要力量。
临床疗法实现飞跃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至今已有百余年,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孙永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无药可用”到“多路径并行”,治疗已历经三次关键跨越。
早期仅靠护理支撑。20世纪90年代前,临床几乎没有针对性药物,医生只能通过基础护理,比如协助进食、预防跌倒,帮患者度过终末期,无法干预病程进展。
诊疗迈向症状改善。此后,首批改善症状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投入临床,虽仍然无法阻止疾病发展,但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延缓认知衰退,诊疗关口得以前移,进入“症状改善期”。不过,2019年前全球仅5款治疗药物获批,患者选择有限。
临床开始干预病因。随着病因假说的深入,科研重心开始转向“清除大脑异常蛋白”,靶向药物与新技术并行发展。当前,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抗β淀粉样蛋白单抗药物相继获批,可延缓早期患者认知下降速度。同时,“老药新用”(如糖尿病药物、抗炎药与认知药物联用)、基因编辑、脑刺激等前沿技术,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仍需跨越多重障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指出。首先,免疫治疗、基因干预等新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尚未明确。2019年底获批上市的国产新药“甘露特钠胶囊”于2025年5月底宣布停产;7月,“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这一宣称“改善认知”的技术被叫停。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复杂,任何一款新药物、新疗法都需长期临床验证,才能确保安全。
就医疗可及性而言,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在中国获批,但均未进入医保,一年费用在20万~30万元,不少患者无法承担;其次,基层医院诊断配套滞后,缺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磷酸化tau蛋白检测)等,难以识别早期病例;再次,药物需长期服用,非药物干预需家庭与社区配合,部分患者无法坚持。
防治需“三管齐下”
比起期待“特效药”出现,专家们一致认为,健康生活,早诊早治是降低风险、延缓病程的公认路径。
筑牢生活保护屏障。国内外研究证实,全球40%的痴呆病例与可干预风险因素相关。日常饮食建议以果蔬、全谷物、坚果、深海鱼类为主,其中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能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维生素B12、叶酸增加认知储备,欧米伽3脂肪酸减少神经炎症,均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异常蛋白沉积;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大脑及时清除代谢废物。此外,“三高”人群需规范用药,避免血管损伤累及大脑。
抓住记忆衰退信号。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易与“人老爱忘事”混淆,若能及时识别,可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最典型的信号是“记不住、说不清、脾气变”。首先,患者会出现“近事记忆减退”,比如刚交代的事转头就忘、反复询问同一问题、频繁丢失物品,或在熟悉环境中迷路;其次,语言与执行能力下降,说话总“忘词”、无法完成简单的事、算不对数;再次,性格与情绪也开始异常,温和的人会变得易怒、多疑,或对以往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延长独立生活期。一旦发现上述信号,需尽早前往神经内科、中医脑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记忆门诊就诊,进行脑部影像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检查。早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康复训练,可延缓病程,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
“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郁金泰强调,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患者“疗效最佳的辅助药”,建议照护者学习疾病知识,理解患者的“行为异常”是病理表现而非“故意捣乱”,耐心陪伴,帮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