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李建兴 □主治医师 刘宇保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泌尿外科的结石分析室里,一排排标本瓶中静静躺着来自人体的“特殊石头”——泌尿系结石。它们有的如珊瑚枝丫般交错,有的似鹅卵石般圆润,最小的细如盐粒,最大的超过鸡蛋,每一颗都凝结着关乎健康的重要密码。
每颗结石背后都是一段痛苦经历
进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泌尿外科结石分析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大柜子,透明的柜门后标本瓶紧密排列。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刘宇保向记者介绍,这个藏在他们实验室的“结石博物馆”成形自2015年,结石均来自就诊患者,经手术取出、清洗、消毒后保存于此。如今这里已储存上万份泌尿系结石标本,它们不只是医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更像一座用痛苦铸成的健康警示碑,诉说着身体与病痛的抗争。
标本瓶里的结石形态、颜色、大小千差万别:有的呈鹿角状,延伸出几根粗壮“枝丫”,仿佛肾内生成的“骨骼”;有的或光滑如玻璃珠,或黏附碎石、长满尖刺,粗糙似树皮;有的硬如钻石,有的散得像沙;颜色从黑黢似煤炭、褐如土块,到淡黄色晶体状,各有不同;尺寸差距更是惊人,最小的堪比细盐,需凑近才能看清,最大的一颗膀胱结石直径达6厘米,比鸡蛋还大。
刘宇保介绍,结石形态与其生长环境相关,肾脏的肾盂、肾盏形状各异,像不同的“模具”,结石在其中长大会形成相应模样。颜色与质地则和成分有关,草酸钙结石在所有泌尿系结石中占比最高(约50%~60%),其中一水草酸钙结石多呈灰褐色,质地坚硬;二水草酸钙结石常为淡褐色或半透明,含水量较高,相对疏松;灰白色、表面不规则的一般是磷酸钙或磷酸氨镁结石,与反复尿路感染有关;而表面光滑、呈黄色或棕褐色的则是尿酸结石,常见于痛风患者。
这些结石的“主人”虽遍布各年龄段,却有明显偏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建兴介绍,患者中40~60岁男性占比较高,尤其是长期开车的司机、高温作业的炼钢工人等,因长期饮水量不足成为高发群体。从地域来看,南方地区居民发病率高于北方,这与南方气候湿热、出汗量大有关。近年来,结石发病还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青年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常忘记喝水或憋尿,让结石有机可乘。此外,临床也有年仅几个月至几岁的儿童,他们多因先天遗传因素或发育代谢异常患病,需格外警惕。
在“结石博物馆”,71岁张先生(化姓)的膀胱结石是“明星展品”,这颗鸡蛋大的结石在其体内“潜伏”了十几年。张先生年轻时是建筑工人,在工地干活忙起来甚至一天不喝水,前几年因前列腺增生出现排尿不畅,尿液长期淤积,加上反复感染,膀胱结石像滚雪球般越长越大,并伴有肾结石。一天深夜,他突然被腰腹部剧痛惊醒,疼得在地上打滚,伴随恶心呕吐,才前往医院。手术后他的排尿恢复正常,但左肾因长期梗阻受损,仅剩20%的功能。
另一颗鹿角形肾结石来自一位30多岁的货车司机李先生(化姓)。由于长期奔波在路上,他很少主动喝水,渴了就靠饮料解渴,导致结石在肾脏里悄悄生长。直到一次长途运输,他突发剧烈腰痛,疼得差点出车祸才就医治疗,通过手术取出一颗布满分枝的“巨石”。
结石“疯长”的诱因
泌尿系结石的“成长”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沉积运动”。起初,它们可能只是尿液中析出的微小结晶,像细沙般附着在肾脏黏膜上;若未及时干预,结晶会逐渐聚集、钙化,从“小沙粒”长成“鹅卵石”,甚至变成占据整个肾脏空间的“巨石”,整个过程短则数年,长则十几年。刘宇保提醒,以下几点因素会让结石“疯长”。
身体缺水:浓缩尿液促结晶。肾脏是人体“过滤器”,全身循环的血液都要经肾滤过,然后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若喝水不足,尿液将浓缩成高浓度“矿泉”,钙、草酸、尿酸等物质会因过饱和而析出结晶。李建兴介绍,夏季结石患者比其他季节多30%~40%,正是因为高温导致出汗多、补水不足,给了结晶生成机会。
饮食失衡:蛋白草酸助成石。过量摄入红肉、海鲜等高蛋白食物,会使尿液中钙和尿酸含量飙升,增加结石生成风险;菠菜、竹笋、巧克力等食物富含草酸,若烹饪时未焯水去草酸,或一次性食用过多,草酸与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日常保持高盐饮食,则会使尿钙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促进肾结石的生成。
久坐憋尿:废物滞留损肾脏。长期久坐会减缓新陈代谢,让代谢废物在肾脏堆积,给结晶聚集创造条件;而憋尿容易引发尿路感染,还会让尿液中的结晶在膀胱“安家”并生长。
情绪与基础病:打乱代谢增风险。焦虑、慢性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代谢节奏,升高结石风险;痛风、糖尿病等基础病也可能影响体内物质代谢,诱发结石。
刘宇保表示,很多人认为“结石不疼就没事”,其实大错特错。静止的结石可能无症状,但会持续增大,压迫肾脏组织,损伤肾功能。临床中不少患者长期忽视检查,待出现剧烈疼痛发现结石时,可能已发生尿路梗阻、肾积水、反复感染,甚至面临肾功能永久损害。
打断结晶沉积链条
刘宇保提醒,身体出现如下信号,可能是结石在“报警”:突发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排尿疼痛、尿频尿急,尿液颜色变深或带血;长期腰部酸胀、钝痛,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注意的是,儿童结石多以血尿为主要症状,疼痛不明显,家长需格外留意。
对于已长出的结石,李建兴介绍,若直径小于6毫米,可多喝水、常做跳绳等跳跃运动,配合药物促进排出;稍大的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复杂或大结石通过输尿管软镜碎石、经皮肾镜碎石等微创技术治疗。
预防结石的核心在于“打断结晶沉积的链条”,李建兴推荐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喝水少量多次。每天喝2000~2500毫升水(约8杯),别等渴了才喝,晨起空腹时喝300毫升,上午10点、下午3点各补500毫升,睡前再喝200毫升,避免夜尿浓缩。高温作业者每小时补200~300毫升淡盐水,不用饮料代替白水,避免升高尿酸,诱发结石。
饮食会挑巧做。菠菜、苋菜、竹笋等高草酸蔬菜焯水1分钟再烹制,可去除80%草酸;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高嘌呤食物限量吃,每周不超过1次,每次50克内;盐摄入量每日不超5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咸菜、酱肉等高盐食品;多吃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其所含的枸橼酸能抑制结石形成。
动起来别久坐。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跳绳、慢跑等跳跃运动能促进结石移动排出。办公室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司机利用停车间歇多做下蹲运动,可避免久坐导致代谢减慢。
分人群定期查。健康人群每年做1次泌尿系B超和尿常规;曾患结石者每6~12个月复查1次;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血尿,务必及时做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