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来华看病渐成趋势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王建安  上海百汇医院总经理  万里军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  庄一强

本报记者 施 婕  本报特约记者 晏 娟

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以往,这类旅游更多表现为中国居民前往境外寻求医疗服务,如今,我国正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重要目的地。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生命时报》聚焦“医疗旅游”这一新兴业态,探寻其如何成为展现我国发展温度与实力的窗口。

“在中国看病最放心”

9月8日,在上海百汇医院骨科门诊部,记者见到了来自英国的怀特先生,他不久前刚顺利完成一场“三合一”高难度髋关节手术。怀特十几年前曾在上海工作,后移居香港,并在当地接受了左侧髋关节置换术,然而术后一直被大腿外侧不明疼痛所困扰。辗转香港多家医院求医6年无果后,他选择回到曾经就诊过的上海百汇医院,这家中外合资医院早年曾给予他专业细致的诊疗体验。

怀特在上海百汇医院进行了手术,包括假体取出、翻修及对侧全髋置换,从入院到治疗结束不到一周。如今怀特腿部疼痛明显减轻,他由衷地用“重获新生”形容这次诊疗体验。接下来的几周,怀特计划与妻子同游外滩,去城隍庙品尝想念已久的地道小笼包。

怀特的经历并非个例,我国高水平医疗机构正吸引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国际患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介绍,2024年该院共接诊国际患者约2万人次,既有借旅游进行全身体检者,也有不少专为解决疑难杂症而来。其中,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大肠外科、骨科、眼科等是国际患者相对集中的科室,心血管介入、脊髓损伤脑机接口植入术、大肠癌根治术、甲状腺微创肿瘤消融术、骨髓移植、软组织肿瘤治疗等方面技术,更是成为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

除了高水平医疗,浙大二院的人文关怀与跨文化服务同样暖心。来自法国、吉尔吉斯斯坦、菲律宾、蒙古国等地的患者反馈,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但借助医院配置的专业翻译、双语指引和细致流程安排,不仅没感受到不便,反而觉得安心、温暖。王建安举例,一位蒙古国14岁女孩为治疗右颞叶肿瘤伴难治性癫痫,跨越2261公里来院手术。在接受脑肿瘤和癫痫灶切除术后,她恢复良好,家人由衷感叹“在中国看病最放心”。

三个核心驱动力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安提出应大力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增强中国医疗的全球影响力。在他看来,国际医疗旅游并非简单的“医疗+旅游”组合,而是以医疗为核心、旅游为辅助的跨界业态,覆盖疾病治疗、康复疗养、健康体检等多场景,市场广阔。据世界医疗旅游协会预测,未来全球该产业年增速将保持在15%至25%,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医疗旅游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医疗旅游将搭上发展快车道,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回溯中国国际医疗旅游发展历程,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说,过去在华外籍人士往往倾向于借回国之机处理慢性病和疑难病症;同时,国内高收入群体更信赖欧美、日韩的医疗体系,遇到肿瘤治疗、医疗美容、辅助生殖等需求时,常选择赴海外就医。如今,我国涌现一批高效且具特色的医疗旅游代表区域,吸引国际患者“走进来”。如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作为“医疗特区”,允许使用国内未上市,但境外已批准的临床急需药械;云南昆明依托地理和中医资源优势,聚焦慢性病治疗与康复疗养,打造面向东南亚的医疗旅游通道;吉林珲春则以基础医疗和健康体检为特色,构建“短途医疗旅游”模式,服务俄罗斯远东地区患者;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地区,凭借心脏介入、器官移植等高精尖技术,成为华东国际医疗旅游标杆。

上海百汇医院总经理万里军观察到,近年来境外患者已从过往因旅游、商务突发急诊的被动就医,逐步转向主动将中国纳入医疗目的地。在他看来该转变核心驱动力可归纳为三点。

医疗实力的硬支撑。一些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可与国际比肩,且治疗费用远低于欧美,“高质低价”优势突出;边境医院也依托传统中医药等特色,吸引邻国患者跨境就医。

开放政策的软保障。240小时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政策降低了跨境就医时间成本;海南设立“医疗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推出“港澳药械通”(国家授权广东省对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及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进行审批,解决港澳先进药械无法快速进入内地的困境)等举措,打破了国际医疗资源准入壁垒,让患者能便捷享受到前沿诊疗服务。

旅游经济的强联动。国内多地正构建“医、康、养、游”融合格局,如吉林珲春市中医医院设立半山颐养服务中心,将中医理疗与旅游度假结合;海南博鳌乐城完善康养酒店、餐饮等配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不过庄一强认为,当前境外患者仍以医疗为首要目的,旅游多为衍生需求,业态融合仍有深化空间。

限制因素有待解决

王建安表示,若能推动国际医疗旅游协同发展,将产生多维度辐射带动效应:既可为医疗服务业带来增收,同时拉动旅游、酒店、交通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也能倒逼医院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技术创新,增强我国医疗的国际话语权;还能助力旅游业态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升级,催生“治疗+康复+观光”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丰富产业结构;更能搭建国际医学交流平台,促进医院间的跨国合作,吸引更多国际医生来华进修,推动全球医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

聚焦现阶段,我国入境医疗旅游仍面临诸多挑战,整个产业尚未形成清晰的发展定位。庄一强分析,限制其发展的因素有多个维度。

推广层面:单体竞争难聚力。医疗机构多以单体形式参与国际竞争,缺乏全国性对外宣传推广平台,难以形成合力。

产业基础:未成规模少标杆。我国医疗旅游起步晚,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也缺乏日韩“轻医美”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

政策体系:签证审批双制约。目前暂无跨境医疗专属签证类别,境外患者只能申请有效期较短的常规旅游签证,即便借助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也无法满足中长期治疗需求。

服务配套:语种文化存短板。部分医院虽能提供英语服务,但阿拉伯语、俄语等小语种人才紧缺,且在饮食适配等跨文化服务细节上存在不足。

开放与质量并行发展

国际医疗竞争是技术、服务与管理的综合较量。王建安强调,中国医疗要赢得世界的信任,必须在开放与质量上并行发展。他建议,从政策支持、推广策略、整体规划到配套服务等多领域协同推进,为国际医疗旅游发展扫清障碍、注入动能。

强化政策破冰。推动设立“国际医疗专项签证”,简化申请材料(如仅需提供医院预约证明)、缩短审批时间(如提供48小时加急通道),并允许陪同家属申请同类签证;扩大海南、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试点政策范围,将境外药械“先行先试”模式推广至更多医疗旅游核心区。

增强国际推广。借鉴泰国、韩国等国经验,由政府牵头建设“中国医疗旅游Hub(中心枢纽)”平台,整合优质医院资源,提供多语种预约、费用估算、签证指南等一站式服务,统一对外宣传中国医疗旅游品牌形象。

打造特色医疗。重点发展中医康复、心脏介入等优势领域,推出如“肿瘤治疗+杭州康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旅游套餐,构建与日韩、泰国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优化配套服务。增开国际直达航线,推动医院与航空公司、酒店合作推出“医疗+交通+住宿”一体化套餐;培养小语种人才,开展跨文化服务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国际患者体验。

完善运营机制。建立更具灵活性的国际医疗服务收费动态调整机制,赋予医院更多自主定价权;与国际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协作,控制坏账风险;设立专项激励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参与跨境医疗服务和海外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