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人流低龄化亟需干预

受访专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  何晓英

本报记者  施  婕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4~2022年我国年人工流产数量维持在900万~1000万例,2022年手术量达976万例,已超过当年956万的新生儿数量。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每年24岁以下未婚青少年人工流产数占我国人工流产总数的40%以上,其中19%的未婚青少年有多次人工流产经历。临床专家表示,人工流产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远期并发症影响生育力的问题突出。9月26日“世界避孕日”之际,专家呼吁,亟需针对青少年强化生殖健康知识,减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

低龄流产者多为在校学生

“16岁少女躺上无痛人流手术台”“已知最小堕胎者仅13岁”……近年来,这类新闻频现,看似个案的背后,是人工流产低龄化的严峻趋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何晓英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生殖健康领域的“低龄人群”通常指15~24岁的中学、大学在校生,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少年”(10~19岁)的年龄界定,15~19岁青少年因生殖系统未成熟、风险抵御能力弱,成为生殖健康服务与干预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何晓英告诉记者,她接诊过一名16岁的女中学生,女生反复意外怀孕后怕家长知道,曾三次在小诊所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此后,她发现自己的月经量逐渐减少,直至停经,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来就诊。宫腔镜检查显示,其子宫内膜有大面积损伤,并伴有严重的宫腔粘连。这一病例让何晓英感到非常痛心和难过。

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接受人工流产的女性中,年轻、未婚、未育人群比例持续上升,多次流产、20岁以下高危人工流产现象显著增加。据何晓英观察,低龄流产者多为在校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在情感冲动下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发现意外怀孕常慌不择路。

同时,“无痛人流”的大肆宣传让青少年产生“无痛等于无害”的错误认知。《人工流产专家共识(2023年版)》明确,“无痛”仅靠麻醉减轻术中疼痛,无法消除刮宫对身体的物理损伤——子宫内膜会直接受损,可能引发修复障碍、宫腔粘连,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子宫穿孔、输卵管堵塞;长期还可能导致不孕、宫外孕、月经紊乱等,青少年面临的风险比成年女性更高。除了生理伤害外,心理创伤同样不可忽视。不少低龄流产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回避亲密关系,这些心理阴影可能伴随多年。

性教育仍然缺位

“青少年人工流产低龄化,表面是意外妊娠的问题,深层看则是性健康认知的全面缺失。”何晓英指出,核心是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缺位。

学校“重理论轻实用”,让性教育沦为“边缘内容”。何晓英分析,不少学校的性教育主要讲解青春期生理变化、艾滋病防治等基础知识,却不谈避孕方法、性权益保护、风险预判等实用知识;部分学校未开设专门课程,相关内容零散穿插在生物课中,难以真正让青少年了解风险。近期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女生在宿舍分娩,怀孕近十个月竟未被察觉,正是性教育缺失的典型体现。

家庭层面则普遍“沉默回避”。何晓英观察到,近一半家长从未与孩子讨论过性教育相关话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禁止子女与异性交往。《中国女性健康白皮书(2021年)》数据显示,仅8.6%的女性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家庭性教育。这种沉默不仅让青少年失去获取正确性知识的关键渠道,更让他们遇困惑时不敢求助。

正规教育的缺位让非正规渠道成为孩子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少青少年通过黄色视频、成人读物获取“性知识”,但这些内容往往缺乏科学性,甚至传播错误的生殖健康观念。更棘手的是,认知不足叠加求助障碍,让风险进一步升级——正规医院要求未成年人进行手术及相关咨询需监护人同意,部分青少年因害怕家长指责,选择非正规渠道甚至无资质机构,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

共筑全链条保护网

何晓英强调,应对人工流产低龄化问题,需要建立覆盖学校、家庭、医疗、社会的全链条保护网。

教育填补认知断层。学校作为性教育主阵地,需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通过绘本、动画,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初中阶段增设“生殖健康与避孕入门”课,涵盖避孕知识、安全性行为、人际关系边界;高中阶段拓展性传播疾病预防、生育权认知等内容。为避免教育流于形式,需对教师开展性教育专项培训,可引入妇产科医生、疾控人员进校园分享临床案例,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风险与应对方法。

医疗打通服务堵点。医疗机构需破解青少年“不敢求助、不会求助”的障碍。一方面,设立“青春期生殖健康门诊”或绿色通道,配备接受过青少年服务培训的医务人员,提供专业咨询、避孕指导;另一方面,搭建24小时咨询热线或在线平台,支持匿名咨询。以上海“健康云”平台为例,其“爱次元”专区设有生育力保护板块,提供免费生殖健康用品领取、服务网点查询等服务,为青少年获取帮助提供便利。

家庭营造开放氛围。一是通过家长学校、在线课程,提升家长对性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掌握亲子沟通技巧;二是家长主动关注子女青春期变化,坦诚交流避孕常识、自我保护方法,可借助科普书籍、教育视频与孩子共同学习,营造科学沟通氛围。

社会强化兜底保护。监管上,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广告法》,加强相关审查,严禁在校园周边、短视频平台投放“无痛人流”等广告,打击“流产无伤害”等虚假信息;引导上,通过公益广告、青少年科普博主、社区宣传,让“谈性”从“羞耻话题”变为“健康议题”,助力青少年建立科学生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