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眼科主任 张宇燕
本报特约记者 朱华英 薛奕文
“四十而不惑”,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事业家庭趋于稳定、阅历经验积累丰富,正是打拼的时候。可偏偏在这时,许多人被“四十七八,两眼花花”困扰。别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症状,它通常并非单纯的视疲劳,而是不请自来的“老花眼”。

“老花眼”学名老视,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生理现象。表现为看近困难、易阅读疲劳,通常开始于40多岁。部分年轻时就远视眼的人,老花眼往往出现得更早。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晶状体就是照相机的镜头,周围的睫状肌则起着调节焦距的作用。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晶状体弹性变差、硬度增加,睫状肌的调节能力也逐渐退化,导致我们看近时难以聚焦,反而要拿远一些才能看清。
在上海市医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眼科主任张宇燕看来,老花眼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肝开窍于目、肾藏精养目,肝血充盈则目得所养,肾精充沛则瞳神光明。年轻人肝血旺盛、肾精充足,眼球各组织都能得到充分滋养,视物清晰,调节自如。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期熬夜、用眼过度、情绪压力等因素,肝肾精气逐渐亏虚,又兼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目失所养,眼内筋脉调节能力下降,晶状体弹性减弱,进而表现出老花眼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看不清都归咎于老花眼,也有可能是白内障(晶状体浑浊,可以理解为照相机镜头老化)、视网膜疾病(可理解为照相机底片异常)等导致,因此发现视力下降时,要尽早就诊排查。
目前,西医应对老花眼会根据病情程度进行配镜。针对仅有老花眼、看近需求不高且时间不长的人群,多建议佩戴单光镜;针对本就近视又叠加老花眼的人群,多建议选配渐进多焦镜。而中医应对老花眼,不仅注重缓解眼部不适,更着重于治本,设法为眼睛重建“能量源泉”。
中药内调:辨证施治,滋养源头。1.肝肾阴虚型是临床最为多见的证型,表现为眼干涩、视物昏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2.气血两虚型,表现为视物模糊、面色无华或萎黄、气短懒言、心悸健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治疗。在此基础上,兼有瘀滞者,可酌加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
穴位保健:疏通经络,气血上荣。在中医的整体调护方案中,经络穴位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眼周的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疏通眼部气血,缓解疲劳,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同时,配合远端强健要穴,如健脾胃、补气血的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以及滋养肝肾的肝俞穴、肾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能够激发和调动全身气血精微上注于目,补充眼睛所需的养分。这种基于经络理论的外治法,需通过专业医师针刺、艾灸来实现,旨在调和脏腑功能,畅通气血运行,达到内养外调的综合效果。
如果平日时间有限,无法规律针灸,也可自行揉按相关穴位和经络。具体方法是:每天早晚洗净双手,用指腹轻柔点按或打圈按摩眼周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攒竹(眉头处)、四白(眼眶正下方约1寸处)、太阳(眉毛尾部与外眼角之间再往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等穴位,每穴5分钟。需要注意力度轻柔,以略感酸胀为宜,且贵在坚持。
老花眼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延缓它的到来。
1.合理用眼。遵循“20-20-20”法则,即近距离用眼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至少20秒;阅读时,光线要充足柔和;避免在晃动的车上看手机。
2.健康饮食。日常饮食宜清淡营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否则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化生。食疗护眼也是中医特色。滋养肝肾可饮枸杞菊花茶(枸杞子10~15克、菊花5~8朵,沸水冲泡代茶饮),吃桑葚粥或黑芝麻糊(黑芝麻炒熟研粉,每天1~2勺加入粥或牛奶中)也是不错的选择。益气养血可吃红枣山药粥(红枣去核,山药去皮切块,与大米同煮)、胡萝卜小米粥(胡萝卜切丁,与小米同煮)。
3.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子时(23点至次日凌晨1点)是肝胆经休养排毒之时,丑时(凌晨1~3点)是肝血推陈出新之时,务必保证高质量的睡眠,让眼睛得以“充电”。
4.调畅情志。抑郁、易怒皆易伤肝,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调和。
5.户外活动。到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接触自然光线,能够活血、放松眼肌。▲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