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把心放宽,把事做专

受访专家: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李祖珍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清晨,89岁的李祖珍早早起身,虽已近鲐背之年,却依然动作敏捷,能自如地打理生活起居。起床后,她习惯先梳理日程安排,让全天的节奏更清晰:一是思考工作计划,确认今日是否出诊,有没有其他事宜需要联络对接;二是规划个人事务,盘点生活中待办的重要事项,确保不遗漏关键环节。如此一番规划,她便能心安神定,从容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与学习。

李祖珍1936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医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姑姑、兄嫂等多位亲属皆是西医,其中一位兄长是全国第一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西学中医师”。在家庭影响下,她从小便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于1954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始了为期5年的西医系统学习。毕业后,李祖珍被分配至上海,从事传染病和流行病的临床、研究工作,5年后调回北京,入职北京中医医院下设的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后经组织派遣至北京市第四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成为正规“西学中医师”。她曾跟随关幼波、姚正平、许心如、王大经、王为兰等全国著名老中医学习临床诊疗技艺,至今已从事内科临床、科研、教学60余年。

李祖珍曾受原国家卫生部委派,赴日本东京传染病院教学并进行临床实践带教,后又被北京中医医院派至香港大学担任教授,培养了第一批“中国香港注册中医师”,并成为香港政府在中医药界引进的“第一批优才”。她曾参与多项心血管治疗科研课题,荣获部、省、市科技成果奖六项。

虽然将满90岁,李祖珍仍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她坦言自己有些基础病,但经过自我调节,仍保持精力充沛,行动自如,能坚持工作。她甚至能独自前往国外,用行动诠释着“高龄不惧远行”的风采。谈及养生经验,李祖珍总结了几点切身感受。

心宽,不计较。李祖珍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老往好处想,遇事不较劲”,勤于工作,乐于学习,专注于加强自我修养。她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医六十余年,一生经历风雨无数,却总以积极从容的姿态面对一切。这份通透与坚韧,使她身心始终处于舒展状态。

身勤,不懈怠。李祖珍把“勤”刻进了生活细节里。家中的日常琐事,从收拾杂物到擦拭桌椅,她始终亲力亲为,不依赖他人帮忙。这份融入生活的“勤”,让她手脚灵活、行动快捷。

业专,不松懈。李祖珍对待医学工作,始终专注不放松。她现在仍坚持每周三、周五下午出诊,每次均会在上传电子病历之余,坚持手写一份标准的文字病历。对于疑难病例,她下班后还会查书、带着报告请教专业人士。这使她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不仅抵御了衰老,更得以紧跟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

食淡,不贪腻。李祖珍早年拒食肉类食品,年老后为了营养均衡,慢慢接受少量牛肉、牛奶、鸡蛋,以补充蛋白质。她并不完全认同“年纪大了该多进补”的说法,认为对老人而言,保持均衡膳食即可。“脾喜清淡,盲目进补反而增加负担。”

社交,不孤僻。李祖珍特别强调“老人不能脱离社会”,她常与老同学联系,不时相约聚餐,倾诉近况、分享生活。李祖珍还保持着对时事新闻的关注,认为了解社会在发生什么,才能不与外界疏离。

在李祖珍看来,养生从不是“吃补品、练功法”的刻意之举,而是“把心放宽、把事做专”的自然状态。平日里多用脑思考、用手劳作,主动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坚持锻炼,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充实生活,身心自然得以长葆康乐。作为一名医生,她坦诚自己的长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患者,医治好每一位病人带来的欣喜感,是她生活中最珍贵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