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网络用语挂嘴边,咋引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余小倩

“夺笋(多损)”“修勾(小狗)”“寄了(完蛋了)”……类似的网络用语受到不少孩子喜爱。很多家长表示,因为接不住“梗”,和孩子一聊天就聊死,亲子沟通越来越难。现在的孩子似乎不用“梗”,就不会说话了?如何改变这种“无梗不语”的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热衷“玩梗”有着深刻的内在驱动力,第一,寻找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使用特定圈层的“梗”,是融入同龄群体的通行证和身份徽章。当孩子说出一个“梗”获得同伴会心一笑或积极回应时,本质上是在确认“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掌握最新鲜热辣的“梗”,意味着信息获取快、紧跟潮流,能在同伴中获得更高的社交地位和话语权。它是一种群体内部的“密码”,能迅速强化小团体认同。第二,展现幽默。许多“梗”具有浓缩性、趣味性和戏谑感,使用它们可以简化表达、快速传递复杂情绪(如自嘲、调侃、无奈),同时自带幽默效果。这符合孩子偏好轻松、有趣交流方式的心理特点,也降低了精准描述情绪所需的认知负荷。第三,释放压力。有些“梗”带有夸张色彩,比如“笑鼠了(笑死我了)”“芭比Q了(完蛋了)”等,孩子用这种略带荒诞的方式,可以更安全地表达学业压力、人际困扰等负面情绪,避免显得过于沉重或脆弱。

家长需理性看待孩子“无梗不语”,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部分用语适应了网络传播的需求,能表达新鲜感受,比如“yyds”曾用于赞美优秀事物,“绝绝子”传递强烈情绪,具有一定趣味性和生动性,家长不必将网络用语与“低俗”画等号,更不能粗暴禁止,否则可能加剧亲子对立。但也要警惕“烂梗”的危害,长期依赖“梗”的符号化表达,孩子会逐渐失去对细腻语言的感知力,甚至写不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这会影响书面语能力和审美素养;“梗”的快速迭代还会让家长与孩子形成语言“代沟”,在孩子群体内部,“懂梗”与否也成了划分圈层的标准,加剧社交分化;更有部分“烂梗”带有低俗、暴力色彩,孩子高频使用时,不仅会模糊是非边界,还可能将“恶趣味”当作“幽默”,无形中强化攻击性思维,影响人际关系。孩子常把网络用语挂嘴边,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共情先行,放下评判。当孩子满口“梗”时,父母不用立刻否定:“这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可以先用好奇的态度来沟通:“‘修勾’是你们班最近流行的新词吗?妈妈没听说过,是什么意思?”通过真诚提问,既了解“梗”的语境,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而非对“梗”的排斥。家长无需刻意模仿孩子用梗,避免因不熟悉语境造成尴尬,但可认可“梗”在朋辈社交中的作用,比如对孩子说“和同学用这些词聊天,你们会觉得更有趣吧?”,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为后续引导做好铺垫。

明确网络用语的使用场景边界。“无梗不语”的关键问题是孩子混淆了“网络语境”与“正式语境”,家长可通过日常互动帮孩子建立场景化语言认知。比如孩子在作文里写“笑鼠了”,先肯定,“这个词在朋友圈里用,同学会觉得很生动”,再引导,“但作文是正式的书面表达,我们可以试试用‘笑得直不起腰’‘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这样能让读的人更清楚你当时的感受,也更有画面感”,用具体例子让孩子明白“什么场景用什么语言”。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家庭语言规则,比如非正式场景(如家庭聊天、朋友微信)可以适度用梗,但正式场景(如作业、考试、与长辈对话)需用规范语言。

丰富表达土壤。要让孩子摆脱对“梗”的依赖,关键是提供更丰富、更细腻的语言素材,让孩子感受到“好好说话”的魅力。比如,多和孩子一起读散文、儿童文学经典,读到优美段落时,和孩子讨论,“作者用‘春风吹绿了柳梢’,比直接说‘春天来了’更有画面感,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能形容春天?”,在阅读中帮孩子积累细腻表达,提升语言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