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心血管上有很多“假肿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薛  超  □主任医师  张俊峰

心血管系统中,有很多带“瘤”字的疾病,但它们只是长得像“瘤”,本质却是正常组织因病理原因导致的局部扩大,与真正的肿瘤(如心脏黏液瘤)完全不同。

不久前,52岁患者刘先生拿到体检报告,发现上面写着“房间隔膨出瘤”,误认为得了肿瘤而担心不已,赶忙就医。复查后,医生发现这个“瘤”是非常小、向右侧心腔轻微膨出的囊袋样结构,血流信号正常,未影响心脏功能,目前非常安全,无需处理。

在心血管系统中,类似的“假肿瘤”不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房间隔膨出瘤。这是先天房间隔(左、右心房之间的隔断)发育薄弱,在心脏血流压力下,向低压侧(多为右心房)膨出形成的“囊袋”。数据显示,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约0.5%~2.3%,主要原因是先天发育异常,高血压、心脏负荷过重也会加重膨出。多数人没有症状,少数合并卵圆孔未闭者可能有中风风险。检出者可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复查;若合并严重分流或血栓,需实施微创封堵治疗。

室间隔膜部瘤。大多与先天室间隔膜部薄弱、室间隔缺损(室缺)自然闭合有关。室缺愈合时,三尖瓣组织粘连在缺损处,会形成薄弱的“瘤样结构”。它在儿童中的检出率约为0.3%,成人中较为少见。患者几乎无症状,若不合并室缺,只需定期观察;若残留室缺且有分流,可能需要手术修补。

室壁瘤。这是常见且需警惕的“假肿瘤”之一,也是急性心梗后一项严重并发症。心梗后,患者部分心肌坏死并失去弹性,在心脏内部巨大压力下,坏死区域向外膨出,可形成室壁瘤。由于“瘤”壁没有收缩能力,不仅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导致心力衰竭,其内部血液还容易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后果严重。治疗上,需严格抗凝、控制心衰,必要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并进行心室成形治疗。

冠状动脉瘤。是指冠状动脉的一段异常扩张,直径超过相邻正常节段的1.5倍。儿童中,川崎病是首要元凶;成人中,则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状动脉瘤的危险之处在于瘤体内血流紊乱,极易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另外它也可能突然破裂。治疗时,需根据瘤体大小,采用抗凝治疗、植入支架或外科手术治疗。

主动脉窦瘤。主动脉根部有三个“小兜”,叫做主动脉窦。如果其中一个兜因先天结构薄弱或后天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而越撑越大,就会形成窦瘤。它就像一个埋在心脏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血液会瞬间涌入心腔,导致剧烈胸痛、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一旦发现,通常需尽早实施外科手术修补。

主动脉根部瘤。这是主动脉根部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扩张而形成的“瘤样膨大”。高血压患者中,主动脉根部瘤发生率约1.2%,长期血压控制不佳、马凡综合征患者更易患病。患者早期无症状,当主动脉根部瘤直径超5.5厘米时,破裂风险骤增,可能诱发主动脉夹层,还可能导致猝死。治疗上,小瘤体靠降压药控制,大瘤体则需手术置换主动脉根部。

肺动脉瘤。这是较罕见的情况,是指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局部扩张,病因包括肺动脉高压、血管炎、感染等。肺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无声无息,最大风险是破裂,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治疗时,首要目标是控制原发病,降低肺动脉压力;巨大或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瘤,需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