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不动刀就能治愈痔疮

受访专家: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胡晓阳

本报特约记者  陈教华

“十人九痔”的说法广为流传,让许多人误以为痔疮是终身疾病,只能缓解无法根治。还有些人认为,想要根治痔疮,只能手术。然而,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胡晓阳教授总结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术观点——纯中医疗法就能治愈痔疮。

“痔疮在现代人群中发病率极高,很多患者认为只有手术才能根治,事实上,大部分痔疮可通过传统医学无创治愈。”胡晓阳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痔”发病原因和治疗的记载。比如《黄帝内经》言“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音pì)为痔”,认为痔的病因病机与饮食不节、筋脉瘀滞、血肉松弛、起病急骤的痢疾有关。《医宗金鉴》曰,“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提出痔疮的病因不外乎风、湿、燥、热等外邪。在治疗方面,《东垣十书》提到“治痔瘘大法,以泻火、凉血、除湿、润燥为主”,明代医家陈实功在此基础上提出清湿热、活血、益气补血、泻热通便的方法治疗痔疮。不难看出,早在西医传入我国前,中医对痔疮已有应对之策。

结合古籍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胡晓阳40多年来汇总了不计其数的痔疮患者临床数据,发现其发病多与风、湿、瘀、热、虚有关,并将发病因素归为内外二因。内因指脏器本虚,外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饮食不节、长期便秘、起病急骤的痢疾、久行久坐、妊娠、久咳等,致使脏腑功能紊乱,湿热蕴结筋肉脉络于魄门(肛门),日久气滞血瘀,血阻脉络,气随血失,无力托承筋脉,发而为痔。鉴于以上认识,胡晓阳总结了一套纯中医治痔法。

辨证内治。从临床来看,痔疮患者常见证型无外乎四种:1.风伤肠络证。表现为大便带血、色鲜红,舌红苔薄,脉数。此证多因风热之邪侵袭肠道,或长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所致,治疗上以疏风清热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榆槐角丸或槐角丸、凉血地黄汤等。2.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肛门疼痛明显,痔核紫暗、触痛明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此证多为久坐久站、情志不畅等导致气血瘀滞,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3.湿热下注证。表现为肛门肿痛、分泌物增多,大便黏稠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此证多为久居湿地、过食肥甘厚味所致,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止痛如神汤或脏连丸加减。4.脾虚气陷证。表现为痔核脱出难复,肛门坠胀,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脉细或弱。此证多为久病体弱、劳累过度致中气下陷,治疗上以补中益气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补中益气丸。

外治辅助。外治法是痔疮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核心优势在于直达病所、起效迅速、局部用药、副作用小,避免了口服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临床中,胡晓阳结合患者不同情况,会在内服药物同时,辨证搭配一些外治法。1.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是指用煮好的中药汤剂先局部熏蒸,待温度适宜后改为浸泡清洗患处。其作用原理是通过热力将患处肌肤毛孔打开,使药物能更好地渗入病变处,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等作用。对于痔疮而言,药物可优先选择苦参、黄柏、大黄、五倍子、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蒲公英、赤芍、当归、野菊花、荆芥、百部、川芎等。2.膏药外敷。秦汉时期就有膏药制作和应用的记载,该法极其方便,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润滑、止血、收敛、止痛、抗炎等多重功效。针对血栓性和静脉曲张性外痔,用金黄软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局部外敷,可在短时间内缓解局部的疼痛与水肿。3.栓剂直肠给药。其作用机制和膏药相近,临床应用普遍,更适宜用于内痔出血和肿胀。4.针灸。结合痔疮的发病机理,针灸治疗首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及经验穴,如长强、八髎、承山、百会、秩边、足三里等。通过经络调节,能有效改善肛门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痔核收缩。5.套扎疗法。其机理是使痔疮缺血坏死脱落,适用于Ⅲ、Ⅳ期痔疮(病情较为严重者)。6.注射疗法。注射疗法分为硬化萎缩型和坏死枯脱型,由于坏死枯脱型容易引起大出血、感染等,故硬化萎缩型在临床上更为常用。该方法主要治疗内痔,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消痔灵注射液等,较短疗程就可看到效果。

在胡晓阳看来,任何疾病都是预防大于治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给痔疮“开了窗”,日常要有侧重地规避。例如,作息规律,尽量不要熬夜;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规律饮食,减少摄入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改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过度用力;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是痔疮高危人群,更应重视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