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警惕“不良建筑综合征”

受访专家: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冯文如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主任医师 郑睦锐

本报记者 石梦竹

现代人每天几乎80%的时间都待在室内,当出现头痛、头晕、眼干、咽痒等不适时,多数人会下意识归因于疲劳或感冒,然而有时只要到室外活动片刻,不适感就会明显减轻。这些看似“无明确诱因”的身体反应,很可能是“不良建筑综合征”的信号。

有些不适是房子作祟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界定“不良建筑综合征”(也称“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定义,即在特定建筑内生活或工作的人群,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多数症状在离开建筑后数小时内可明显缓解或消失。这一综合征,主要有两个特点。

特定空间内,离开就好转。不良建筑综合征的不适症状,与固定室内空间存在明确关联,本质是室内污染物浓度、强度变化与机体反应的直接表现。比如,进入某餐厅觉得眩晕,离开后好转;在卧室起床后头昏脑胀,到客厅后好转;在办公室久坐后眼干、头痛,晚上回家后消失。这种“离开即改善”的特性,是初步判断的重要信号。

症状不特异,易和病混淆。“非特异性”是指症状与诱因难以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类主要症状:眼干、鼻痒、喉咙痒、打喷嚏等刺激症状,皮肤瘙痒、红疹等过敏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劳乏力、睡眠变差等全身症状。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冯文如表示,头痛可能源于感冒、压力大,也可能是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的刺激;打喷嚏也许是过敏所致,也可能是室内空气不流通、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导致,但很少有人将其与“建筑环境问题”挂钩。

需警惕的是,短期接触不良环境引发的不适,通常可自行缓解,但长期如此,机体修复能力逐渐耗竭,可发展为“建筑物相关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加重心肺病症状,甚至增加癌症、白血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风险,即便脱离致病环境,症状也不会消退,必须规范治疗。世卫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室内空气污染约造成320万人死亡。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检测中心统计,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达11.1万人。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主任医师郑睦锐强调,7岁以下儿童的呼吸、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且多伴有基础病,需避开不良环境;不良建筑综合征相关症状在女性中发生率更高,孕妇尤需警惕。

尽管不良建筑综合征的影响广泛,但长期面临诊断难、认知度低、改善措施有限等问题。郑睦锐表示:“多数临床医生更侧重具体疾病的诊断,针对症状‘治标’,比如头痛开止痛药、眼干开眼药水,易忽视症状与环境的关联。”而且,临床尚未形成统一诊断标准。

身边有哪些隐形杀手

不良建筑综合征的诱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城市环境、室内家居、公共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积聚污染。城市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交通流量、绿化覆盖率等直接影响居住的舒适度。理想情况下,容积率应控制在1.5~2.5,以保障通风与采光。然而当下,城市核心区住宅容积率普遍较高,密集楼宇不仅阻断自然通风,更使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物在楼宇间滞留,进而渗入室内,尤其是紧邻交通要道、绿化不足的区域。

待在家也有风险。山西大学的研究表明,不良建筑综合征与家庭环境存在明显关联。其中,有害化学物质是关键风险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对国内约6.8万个普通家庭的家居环境进行调查后发现,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我国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劣质人造板材、壁纸胶、沙发皮革可释放甲醛,周期长达3~15年,即便通风半年仍可能残留;室内熏香、空气清洗剂等日常用品,会释放TVOC,长期接触会刺激皮肤黏膜,损害神经系统。

煎、炒、炸会产生大量PM2.5,油烟会扩散至客厅、卧室;南方回南天期间、无通风设施的浴室等潮湿角落易滋生霉菌,其孢子随空气扩散可引发咳嗽、皮肤过敏。

新风不足致缺氧。“通风可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是解决室内空气污染最直接的手段。”冯文如强调,尽管多数写字楼、商场等公共空间的中央空调设有新风功能,但部分管理者为压缩成本,减少新风输入量或未定期清洗,也会埋下健康隐患。

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等条件不理想,都会诱发或加重不良建筑综合征。冯文如解释说,自然光不仅提供照明,还能调节生物节律,长时间待在缺乏自然光的封闭环境,易出现情绪低落、疲劳;机体在25℃左右、湿度50%~70%时最舒适,南方回南天的潮湿、北方冬季供暖的干燥,均易引发皮肤、呼吸道不适;长期噪声(如空调外机轰鸣、室内管道震动)也会加剧头痛、头晕、焦虑等症状。

从外到内防范“不良建筑”

应对这一综合征,需从“城市规划”到“个人防护”形成完整闭环。

城市筑牢“大环境防线”。新区规划中,建议将城市住宅容积率控制在2.5以内,核心区不超过4.0;保护“通风廊道”,避免高楼遮挡自然风,深圳此前划定了7条一级通风廊道、9条二级通风廊道,引导自然风穿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样本;在居民小区、学校周边500米划定“低排放区”,限制货车、柴油车通行;拓宽人行道、增设非机动车道,同时在主干道、小区周边种植樟树、悬铃木等吸附污染物能力强的乔木,形成“生态过滤带”,倡导绿色出行。

家庭打造“安全小环境”。首先,优选“低密度、高绿化、远离干道”的小区,避开高架桥、货运站、垃圾站,减少尾气、噪声污染。其次,首选实木、竹木、金属、亚克力等无甲醛材质,如需使用人造板,认准E0级、ENF级环保产品。需提醒的是,即使挑选环保材料,也应控制整体用量,大量使用仍会使污染物累积释放,导致室内空间浓度超标。装修完成后,闲置通风3~6个月,多次检测合格后再入住。入住后也要坚持通风,装修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污染物释放量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慢慢达标,但若通风不佳,室内空间浓度逐渐累积,仍会带来不良影响。

个人做好日常小改动。非雾霾天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选择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污染较低时段;若遇雾霾天或室外污染严重,需关闭窗户并开启空气净化器;烹饪时全程开启抽油烟机,进行炒、炸等操作时同时打开窗户,烹饪结束后继续开3~5分钟,以减少油烟在室内逸散。此外,严禁在室内吸烟,同时明确拒绝他人在室内吸烟。

当下,物联网技术已能实时动态感知污染变化,为各类场景提供个性化防护。比如,分布式智能传感器网络可24小时连续采集室内甲醛、温湿度等多维度数据;AI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自动识别污染来源、预测污染趋势,让监测从“数据采集”升级为“智能预警”。基于长期监测的污染物浓度数据,便可将数据转化为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提示,比如“建议老人房夜间开启新风,降低甲醛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