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心血管疾病谱在改变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高登峰

本报记者  王思予

心血管疾病谱正在经历深刻变迁。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心血管科学系、英国心脏基金会心血管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在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评论指出,自2005年来,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脑卒中在新诊断心血管病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而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静脉血栓栓塞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呈稳定或上升态势。这一结构性变化,为全球心血管病防控敲响了新的警钟。​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下降

该评论文章对全球心血管病的发病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大量长期随访数据,清晰揭示了心血管疾病谱的转变。以英国为例,在2000~2002年到2017~2019年期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新诊断心血管疾病中的占比从55%降至39%,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主要亚型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面,心律失常占比从19%升至28%,其中房颤或房扑占比从16%升至22%;退行性疾病占比从20%升至24%;血栓栓塞性疾病占比从6%升至8%。

在此趋势影响下,冠心病、脑卒中这类传统意义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如今在全球心血管病总发病率中占比不足一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对发病率则显著上升。例如,房颤或房扑已成为常见的心血管问题,而静脉血栓栓塞和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与脑卒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大致相当。评论者表示,无论这一疾病谱变迁背后的驱动机制为何,都将显著影响未来的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需求,并加剧总体疾病负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在戒烟、限盐、降“三高”等干预上成效显著,心血管病总发病率已由急剧上升转入平台期。而我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提升空间较大,加之老龄化进程加速,心血管病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根据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3年我国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达7649万人次,较2022年增加47.3%,凸显心血管病防控的严峻压力。​

尽管心血管病总体发病趋势存在国别差异,但疾病谱系的结构性转变在临床中具有普遍性。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介绍,10年前门诊接诊的心血管病患者中,约70%~80%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今,尽管这类疾病发病率仍处于高位,但房颤、老年退行性瓣膜疾病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比例显著上升。“有时一天门诊能接诊近10例房颤患者,比早年一周遇到的还多。”

多因素驱动疾病谱改变

张海澄表示,心血管疾病谱的转变,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不同疾病受特定风险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当前,全球和我国均呈现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比例上升这一趋势,这与老龄化浪潮、生活方式改变、医疗技术变革等多重因素有关。

老龄化定基调。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上升的共性核心因素。《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2亿。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生理性退化不可逆转:心房组织逐渐纤维化,导致电传导紊乱,使房颤患病率上升;心脏瓣膜长期承受血流冲击,胶原纤维日益老化、钙化,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引发退行性瓣膜病。并且,老年群体常伴随多种基础病,进一步放大风险,如长期血压高会加速瓣膜退化与心房重构,慢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异常可能干扰心脏电活动。这种“年龄+基础病”的叠加效应,使我国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备庞大的“风险人群基数”。

习惯差推增量。与老龄化的“自然驱动”不同,生活方式改变是人为可控却持续恶化的关键风险因素。从行为模式看,办公族、学生等群体久坐时间普遍过长,2023年底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发现,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每天静坐时间为8.8小时。长期缺乏活动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推高静脉血栓栓塞风险。饮食结构方面,高脂、高盐饮食普遍,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社会节奏加快导致现代人精神压力普遍增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干扰心脏电活动稳定,增加心律失常发作概率。

新技术查隐疾。医疗技术进步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疾病谱的转变。一方面,以往一些致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存活期显著延长,但容易出现房颤、功能性瓣膜损伤等继发问题;另一方面,诊断技术升级让更多隐匿性疾病浮出水面,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普及使阵发性房颤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提高3~5倍,让既往易被漏诊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时受到关注,间接放大了“发病率上升”的感知。

我们要给血管“减负”

面对我国心血管领域“传统疾病基数未降、新兴疾病占比攀升”的双向压力,及时识别疾病信号、主动优化生活方式,成为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键。

高登峰提醒,若心跳节奏紊乱,如“心跳漏拍”“心跳过快”,且在安静状态下尤为明显,或伴随胸闷、气短,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信号;以往能正常完成爬楼、快走等活动,如今却在活动中出现憋气、乏力,休息后才能缓解,需留意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单侧下肢肿胀、疼痛,按压时痛感加重,或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可能提示静脉血栓;突然眼前发黑、短暂晕厥,或平躺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则要排查瓣膜病或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功能异常。

为预防和缓解心血管病,两位专家建议做好如下几点。

优化膳食,控油减盐。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严格控制油(每日不超过30克)、盐(每日不超过5克)、糖(每日不超过25克)的摄入,少吃加工肉、油炸食品等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并且彻底戒烟,严格限制饮酒。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避免长时间静坐,每坐1小时需起身活动5~10分钟。​

管理情绪,保证睡眠。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必要时可主动寻求专业心理疏导。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优质睡眠,有助于心血管系统的修复与稳定。

定期监测,掌控指标。40岁及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接受一次系统的心血管健康评估,涵盖血压、血糖、血脂测量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同时需重视体重管理,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维持在18.5~23.9的标准区间;控制腰围,男性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过80厘米,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代谢压力。若已确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并定期复诊,确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