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咨询师不直接出主意

受访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马健文

本报记者 王思予

“我该不该分手”“孩子叛逆期怎么管”“我现在要辞职吗”……当人们带着人生困惑走进心理咨询室,最常期待的或许是一句明确的“你应该……”。但令人意外的是,直接给出现实意见恰恰是心理咨询的“大忌”。美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病理学研究》杂志曾对92名咨询师的近400次治疗进行分析,发现38%的失误案例属于“直接给建议”,远超争辩怀疑(16%)、批评指责(11%)等问题。为何“给建议”说明咨询师不专业?

“咨询师不给建议,并非冷血或不负责任,而是专业伦理的核心要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马健文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而非“替人决策”。他解释说,咨询师应避免介入来访者的人生重大选择,比如职业方向、婚恋决策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提建议——专业建议往往满足“非选择性”和“健康导向”两个原则。例如建议有睡眠问题的来访者尝试规律运动,或建议出现幻觉、自伤倾向的来访者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就诊,这些基于科学常识和健康需求的提议是符合专业规范的。

但直接指导人生选择就被视为不专业、不可取。马健文进一步分析:“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价值体系不同,咨询师眼中‘正确’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来访者。比如建议职场人‘辞职创业’,可能忽略了对方的家庭经济压力;劝抑郁者‘多出去散心’,反而会加重对方的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他人建议会削弱来访者的自我觉察能力,违背心理咨询“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初衷。专业咨询师的职责是通过提问引导思考,让来访者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抉择,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除了直接给建议,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沟通方式也是不专业的表现。马健文举例说,有的咨询师会质问来访者“你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或批评“你就是太软弱了”,甚至威胁“再不改变你就会众叛亲离”。这些语言不仅会破坏咨询信任关系,还可能诱发来访者的羞耻感和内疚感,与“不伤害原则”严重相悖。来访者如果遇到这样的咨询师,要立马警惕起来,必要时终止咨询。

那专业的咨询师究竟该具备什么素养?马健文说来访者可以留意一下他们的“硬技能”和“软素养”,具体表现为8个方面:​

专业共情能力。能接纳来访者、放下自身价值评判,从来访者视角理解其感受,这是建立咨询信任关系的基石。​

扎实理论与技能。除具备相关从业资质外,需在某一咨询流派(如叙事疗法、心理动力学)有深入研究,确保专业技能过关。​

清晰自我觉察。了解自身人格特点与潜在偏见,避免将个人问题投射到来访者身上,让来访者在咨询中感到舒适。​

文化敏感度。尊重不同性别、文化背景来访者的价值观与理念,保持开放心态,不做主观评判。​

严守职业伦理。严格保护来访者隐私,不将其姓名、个人特征等信息在公开场合分享,守住咨询伦理底线。​

明确咨询同意。咨询前与来访者充分沟通咨询频率、费用标准等核心信息,达成一致后再开展服务。​

避免多重关系。不与来访者发展咨询以外的社交、经济等关系,防止利益冲突影响专业判断,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伤害。​

坚守不伤害原则。不采用冲击性语言等方式刺激来访者心灵,始终以引导者角色帮助来访者探索问题,而非制造新的心理负担。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确实鱼龙混杂,有的机构号称‘三个月速成咨询师’,这是对来访者不负责的行为。”马健文提醒,选择心理帮助时,大家可遵循“三看”原则。

一看机构资质。优先选择有营业执照的正规机构,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标准。例如2025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全国首部心理咨询机构服务地方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明确规定,合法心理咨询机构需至少配备3名心理咨询师,并新增督导师配备、实习及考核等条款,形成更严格的监管体系。要警惕那些无固定场所、仅通过网络接单的无资质“个人咨询师”,其专业背景和伦理操守往往缺乏监管。​

二看咨询师背景。马健文介绍,2017年国家取消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后,行业门槛实际上进一步提高,国家不再认可“短期培训取证”,而更看重正规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马健文说:“就像医生需要5年本科+3年规培,合格的咨询师也需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理论,并在督导指导下完成至少数百小时的个案积累。” 目前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资质包括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注册心理咨询师(需满足学历、督导、个案等严格条件),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认证的心理治疗师(主要面向医疗机构)。

三看问题类型。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伴有幻觉、自伤自杀倾向,应首先前往公立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马健文表示,医院的心理治疗师由卫健委统一认证,具备诊断和治疗轻度精神障碍的资质,而社会机构的咨询师不能从事医学诊断和药物治疗。

最后,马健文提醒,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专业的咨询师只是第一步,更需要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真正的心理成长,永远始于自我觉察的那一刻。▲

##正能量是可以修来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郭润峰  □张 楠

===

人生难免遭遇艰难困苦,在困境中,很多人会选择封闭自我,独自舔舐伤口。不可否认,孤独有时是治愈心灵创伤的一种方式,但若长时间沉浸其中,严重的孤独感就会像慢性毒药一般,逐渐削弱我们对生活的希望,消磨我们的生命力。此时,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重新与外界建立联系,重燃生活的希望之火。美国“积极的力量”网提出,若想让自己的世界充满光明,我们自己就可以成为那束耀眼的光源,通过以下方法,打造积极的能量场,能吸引更多积极力量向我们汇聚。

多说积极话语。语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即便我们自己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还在努力寻找生活的立足点,所说的话也应该充满正能量,能够让他人感受到活力。积极的话语具有传染性,能够点燃他人心中的希望。比如,发一条微信,真诚地赞美朋友的优点;给亲人打个电话,坚定地告诉对方“我相信你”。这不仅能给对方带来鼓舞和力量,也会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

给他人提供帮助。当生活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帮助别人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实际上,帮助他人并不需要我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举动,也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给流浪的宠物喂食、给匆匆赶路的快递小哥让个道、主动帮邻居拎重物……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这个美好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享学到的东西。艰难的时光就像一位智者,教会我们一些在顺境中永远不会主动去学的东西。如果能将这些心得体会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将会是善事一件。比如讲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这既能帮助他人少走弯路,也能让我们在回顾和总结中,更加肯定自己的成长。

常怀感恩之心。即使身处混乱和困境之中,也总有一些闪光点提醒我们,生活并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也许是一顿热气腾腾、充满家味的饭菜,也许是朋友发来的一条关心问候的短信,又或者是我们成功熬过了一天的疲惫。把这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大声地说出感激之情,感恩的心态能让我们更多地留意到身边的美好,让思维模式从消极转变为积极,然后再用这种态度去感染他人,形成一个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正能量团队,这是强大心理韧性的重要保障。▲

##守规则源自内在要求

%%李岛之

===

遵守规则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原始社会混乱,人们为求安宁而让渡自由建立秩序;另一种观点则觉得,人天然尊重规则,违规才是特例。究竟哪种观点更合理?刊登在英国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这项研究由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开展,共涉及1.4万人,他们通过几项试验来排查遵守规矩的四大因素:内源尊重(本身对规则的认可)、外源激励、社会期望和社会偏好(避免伤害他人)。

第一项测试比较了外源激励与社会偏好,结果发现,即便会面临经济损失,且违规不伤害他人,也仍有65.6%的参与者守规,说明相比外部因素,人们更可能因内源尊重或社会期望而遵守规则。第二项测试中,在多数人都反对违规时,参与者守规比例升至56%,表明别人的态度确实会影响我们守规的意愿。而第三项测试发现,即便观察到多人违规,仍有55%的参与者选择遵守,表明内源尊重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综合来看,对规则的内在认可、尊重是人们遵守规则的主要原因。即便违规利己、不伤害他人且社会普遍认可,仍有很多人为了心中的道德律而坚持原则。▲           (李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