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受冠心病影响泵血无力,女性因高血压导致舒张受限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徐 奕 □副主任医师 巫少荣
心脏好比人体“发动机”,一旦功能减退,就无法有效泵出血液满足全身需要,这就是心力衰竭。虽然它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但并非“老年病”,且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表现各有特点,有必要进行针对性防控。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890万心衰患者,且患病人数仍在持续攀升,农村地区发病率有逐渐上升并接近城市的趋势。心脏“发动机”没劲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心脏本身受损,如心肌梗死或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泵血无力;另一个是心脏“外壳”变硬了,舒张受限,导致血泵不出去也装不满,常因心脏长期承受高压而变得肥厚僵硬。男女心衰在高发类型、风险因素和临床表现上有以下差异。
高发类型。男性,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更易患“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即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退,泵血能力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40%及以下。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则易患“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即心脏收缩功能可能正常,但舒张功能受限,心脏充盈困难。尽管女性患者猝死风险较低,但其生活质量会严重受损,且住院风险高。
风险因素与症状。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对女性心衰影响更大,患者多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疲劳、气短,容易被误诊或漏诊。男性则更多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影响,通常症状较为典型,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乏力等表现,若不干预易导致泵衰竭甚至猝死。
女性独有特点。首先,女性绝经前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绝经后这种保护减弱,心衰风险会显著增加。其次,女性面临独有的风险因素,如妊娠相关(子痫前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最后,女性心衰症状更隐匿,更容易被忽视,且在临床研究中代表性可能不足,这些都为诊断和治疗带来独特挑战。
无论男女,防治心衰都需从控制风险因素入手,包括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采取低盐饮食、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规范使用心衰治疗药物。此外,积极治疗冠心病、房颤等合并症也至关重要。
同时,男性应特别关注冠心病防控,定期评估心血管风险,出现典型患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心功能。女性则需全生命周期管理心脏健康,重视控制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也要管理好血压、血糖和体重;警惕不典型患病症状,如持续性疲劳、轻微活动后气短等,并及时就医评估。另外有研究表明,女性患者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的治疗反应可能更好,可与医生讨论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