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 李华蓉
暑热退去,干燥的秋季来临,不少人又开始频频上火:嘴里长泡、牙龈肿痛、脸上冒痘、经常便秘……这些看似平常却让人倍感不适的症状到底因何而起,大家常说的“上火”,究竟是种什么“火”?
上火属于中医热证
中医理论中,上火属于热证范畴,指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火旺盛现象。常见表现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包括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烘热、口舌生疮、流鼻血、牙痛等。值得注意的是,上火并不是一种单一证型,有虚、实之分,因此并非所有上火都适合用同一类降火药。
实火。又称阳亢,指体内阳气过于旺盛。这种情况多由外感火热之邪、嗜食辛辣,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也有人因过度进补,导致“气有余便是火”。实火常见于肝胆与胃肠,症状表现较为亢进,如头痛、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甚至鼻出血等。针对此类火证,中医主张采用清热法,也就是常说的吃降火药。
虚火。又称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比如,久病耗损精气,或劳伤过度,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血亏虚,从而内生虚热,进一步化为虚火。根据病机不同,虚火还可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前者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后者则多出现全身低热、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尿清便溏、舌淡苔薄等症状。
虚火有两个特点,一是患者体质偏虚弱,二是上火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对于虚火,治疗重点在于“引火归元”,以滋阴降火,而不能一味使用寒凉药物。
在虚火中,现代人尤为常见的是一种称为“上热下寒”或“上盛下虚”的证型,患者同时出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烦躁易怒等“上热”症状,以及腹部冰凉、下肢畏寒、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下寒”表现。其形成多与饮食不节、长期久坐、思虑过度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造成中焦瘀堵,人体上下气机运行不畅,最终出现“上火”与“虚寒”并见的复杂状态。
五脏有“火”如何判断
上火还可依其所涉脏腑进一步区分,“心火旺”“肝火旺”等就是对病位的进一步明确。
心火。多因情绪焦虑、熬夜耗神所致。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心火常表现为心烦易怒、心悸、失眠、舌痛、口疮、小便短赤等。
肝火。常见于经常熬夜或情绪不稳、易怒的人群,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加之“肝开窍于目”,所以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升高、面红目赤、口苦、胁肋胀痛。
肺火。因“肺开窍于鼻”,常见症状有鼻部干燥脱皮、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疼痛、声音嘶哑、潮热盗汗等。
胃火。多因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肥甘,导致食积化火,常见胃痛、口臭、腹胀、便秘、牙龈肿痛。
肾火。或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因湿热下注所致,由于“肾开窍于耳”,患者常出现耳鸣耳痛、腰膝酸痛、尿赤尿痛等症状。
分体质清热降火
上火并不能一味地清热,要根据虚实来选择调理方法。
降实火应以“清”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或饮用药性明确的去火茶,饮食方面宜多摄入白萝卜、冬瓜、油菜、菠菜、苋菜等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食材。
对于虚火,则切忌一味清热,特别是“上热下寒”者,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日常可揉搓或用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位于足底的前脚弓中央,大约是蜷足时足前部的凹陷处),秋冬季适当温水泡脚,都有助于引火下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经辨证就随意服用如三黄片之类的降火药物,不仅可能无效,反而容易损伤脾胃、加重体虚。
在食疗方面,有一些经典方可以参考。1.雪梨川贝盅:将雪梨挖去核,填入川贝3克与适量冰糖,隔水蒸20分钟,能润肺清热、化痰止咳。2.莲子心茶:取莲子心2克、淡竹叶5克,泡水代茶饮,适用于清心火、安心神,尤其适合心烦失眠、舌尖偏红者,但脾胃虚寒者忌用。3.麦冬乌梅茶:以麦冬10克、乌梅3~5枚,加冰糖适量煎煮或焖泡,能酸甘化阴、滋阴生津,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口干咽燥。
总之,面对上火,要通过症状辨别火之虚实、病之脏腑,再结合体质合理调理,才能做到既缓解症状,又不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