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首届“陈廷祚免疫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来自全球150余位生物医学及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国际免疫学领域的重要时刻。
传承科学精神
当日正值陈廷祚教授诞辰纪念日。陈廷祚教授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生物制品专家,对中国现代生物制品和卫生防疫事业乃至世界生物制品事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廷祚免疫科学奖”由陈廷祚国际免疫科学基金会联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疗机构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发起,旨在奖励全球范围内在生物医学或中医药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以传承陈廷祚教授的科学精神,推动免疫科学与中医药的创新融合。
奖项设立“终身荣誉奖”“免疫科学奖”和“特别贡献奖”三大类别,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更彰显出中国在全球免疫科学与中医药领域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决心。
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瑞士细胞学之父”罗夫·辛克纳吉教授,与《柳叶刀》杂志主编、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查德·霍顿共同摘得“陈廷祚终身荣誉奖”。辛克纳吉教授以其在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感染细胞机制上的突破性发现闻名,被誉为“免疫解码者”;霍顿院士则长期致力于推动循证医学和全球公共卫生合作,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西非医学科学院国际医学院院士、香港国际先进技术与工程院院士陈巨余,因其在超级抗原药物研发、肿瘤辅助治疗、免疫调节领域的突出贡献,也荣获“陈廷祚免疫科学终身荣誉奖”。
“陈廷祚免疫科学奖”得主也成绩斐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麦吉尔大学教授萨蒂亚·普拉卡什在健康益生菌,生物工程传递系统,靶向治疗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西湖大学领军学者默罕默德·萨万在可植入医疗器械、纳米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为超级抗原开拓了全新的医疗应用领域;清华大学与解放军总医院双聘教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董宝玮教授则因首创超抗原微波凝固治疗法,显著提升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而获此殊荣。
致敬行业推动者
本次颁奖典礼还颁发了“陈廷祚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在科研转化、国际合作、科普传播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与实践者。获奖者包括:
协合生物集团总工程师李洪义,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领军者,他领衔超级抗原“十二五”重大项目,带领团队将产品纯度从95%突破性提升至99.8%,有力推动了技术升级与产业化进程;
麦吉尔大学国际交流部主任陆遥博士,凭借其广泛的国际网络,成为超级抗原技术国际化推广的关键“搭桥人”,成功协助协合生物链接全球顶尖专家与市场,拓展了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西南医科大学徐祖健教授,深耕骨伤与免疫交叉领域30年,将超级抗原理论付诸临床实践,创建骨科“微创免疫疗法”,徐祖健教授团队制作的医学影视教材还荣获国际权威医学影视奖项“希腊健康女神奖”。
此外,国际中医讲师薛葵阳女士,人民日报社记者、作家段心强,燕山大学高分子材料系主任、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分子创新研究所所长李青山教授也获此殊荣。
打造国际奖项
陈廷祚免疫科学奖自发起之初便秉持开放性、国际性和独立性原则。评审团由全球范围内的知名专家组成,获奖者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体现了奖项的全球视野与多元包容。发起机构包括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中国生物抗癌协会等国内外权威组织,为奖项的专业性与影响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陈廷祚国际免疫科学基金会秘书长陈艳女士表示:“首届颁奖典礼的成功举办,是对陈廷祚教授科学精神的最好传承。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搭建全球免疫科学交流平台,推动生物医学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国际分子细胞生物学卡尔-亨里克·赫尔丁教授同时获得了“陈廷祚免疫医学特别贡献奖”。本次颁奖典礼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推动全球免疫科学合作与进步的重要契机。随着陈廷祚免疫科学奖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其将有望成为国际免疫学领域的标志性奖项之一,为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