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肝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杨秉辉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创始人 袁正平 □会长 王文平
本报记者 虞 晔
36年前,全国首个癌症患者自救互助组织“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成立。从最初局促于小小牛奶棚的10人团体,到如今拥有近1.6万名成员的5A级社会组织,该俱乐部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顽强抗争,其“群体抗癌模式”更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成熟。
“帮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坎”
9月18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镇宁路的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据该组织会长王文平介绍,每周二和周四,俱乐部会借用邻近的社区服务中心场地开展活动。当天,记者正好赶上俱乐部举行第一届“逢生抗癌征文比赛”总结表彰会。王文平说,此次征文比赛共收到100多篇投稿,其中不乏真挚感人的生命故事。
在表彰会现场,记者见到的俱乐部成员们虽身患癌症,却个个情绪饱满,乐于分享自己的抗癌故事。与癌共舞13年的郭女士,经历尤其令人动容。2012年9月,时年55岁的她确诊为肺癌晚期,并已出现纵隔淋巴结、胸膜及双肺的多发转移。拿到诊断报告后,她坦言“整个人都崩溃了”。直到经人介绍加入俱乐部,郭女士的生活才迎来转机。每日清晨与学员们相聚公园锻炼、彼此打气,成为她此后十几年来雷打不动的功课。郭女士说:“正是这份坚持,让我能顺利度过治疗中一个又一个坎,从容地站在这里演讲。”
成员李珍(化名)在患癌初期最焦虑的状态下拨通了俱乐部电话,接线老师陪她聊了很久,并鼓励她参与俱乐部的兴趣小组。之后李珍一口气报名3个兴趣小组:在朗诵组登台主持,重获自信;在心悦课堂放声歌唱,疗愈内心;在乒乓组挥拍流汗,感受生命的律动。她感慨:“这3个兴趣小组造就了如今斗志昂扬、坚韧不屈的我。虽然身体上的康复之路依旧漫长,但我在精神层面已经完全康复,甚至比患病前更从容、勇敢。”
弥补传统医疗在社会支持上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癌症患病率逐渐攀升,但人们对癌症认知匮乏,患者不仅承受病痛,更面临无形的社会压力。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创始人袁正平对此感触颇深,他回忆道:“我患癌后,有次在路上偶遇一位许久未见的好友,高兴地上前握手,他却害怕地把手缩了回去。”这次经历使他下定决心搭建一个癌症患者互助自救平台,让每个患者不必在抗癌路上独行。
1989年11月7日,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宣告成立。早期,俱乐部主要通过组织病友间的交流活动,让老病人分享自身经历,为新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而后,舞蹈队、器乐队、时装队等癌友文艺团体不断组建,不仅在国内登台演出,更远赴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交流,帮助患者在艺术中重拾生命的光彩。袁正平特别提到,1993年,俱乐部在上海举办癌症患者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和台湾等地26支代表队超1000名癌症患者参与,“其中500多名患者进行了体能表演和大型团体操《生命之光》展示,极大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随着时间推移,俱乐部的抗癌模式不断完善。1993年,俱乐部创办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开设音乐舞蹈、心理治疗、食疗、康复旅游等课程,提出“自己健康自己管理”的原则,推动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康复。1997年,俱乐部成立无喉复声康复中心,随后相继设立肝癌、肺癌、妇科癌症等13个专病中心,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同病种抗癌明星交流活动等,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指导。2014年,俱乐部在成立25周年之际举办以癌症康复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其“多病种、综合化、个性化”的群体抗癌模式受到广泛认可。
如今,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俱乐部已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除少量专职人员外,千余名志愿者成为中坚力量,其中超六成为来自康复学校的癌症学员。俱乐部平时会举办各类学习班、康复营,以自创的“运动、营养、心理”课程,传授癌症康复的“双防(防复发、防转移)”理念,累计惠及逾40万人次,学员5年生存率超7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肝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杨秉辉观察该俱乐部已30年。他表示,现代癌症治疗理念正从单纯消灭癌细胞,转向关注患者整体健康状态与生存质量。癌症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比其他疾病患者更大,尤其需要来自群体的支持,“俱乐部在这方面开展的实践,是重要且有益的探索,弥补了传统医疗在心理与社会支持层面的不足。”
离不开全社会协同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所构建的“全方位、全周期”非药物干预体系,被业内专家誉为癌症康复的“上海模式”。王文平介绍,未来,俱乐部计划在三方面完善这一模式。
服务拓展化。将服务对象从患者延伸至家属,研发艺术疗愈、亲子互动等项目,构建家庭式的支持体系。
传播体系化。加强与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在医院开设讲座与咨询点;借助媒体平台传播“快乐康复”理念,打破“康复仅靠医疗”的认知局限。
模式数字化。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开发线上康复课程、建立医患交流论坛,打破地域限制,让康复资源惠及更多人群。
袁正平认为,未来,各地可借鉴“上海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服务框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出更多个性化的群体抗癌方案。
“上海模式”的推广离不开全社会协同。王文平强调,医疗机构应将康复纳入整体治疗体系,与康复组织建立长期合作,为患者提供转介服务;政府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营造科学抗癌的社会氛围,消除大众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社会组织可开展公益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共同夯实康复服务网络;公众需树立科学康复理念,认识到癌症可防可治,康复是长期、主动、群体参与的过程;家属同样扮演重要角色,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理解和陪伴,共同助力患者走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