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留住食欲是晚年大事

●适当增加色香味,做得软烂容易嚼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李 刚 □ 胡 蕊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而生活中一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食欲不振、吃不下饭,可能埋下营养不良的隐患。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期刊《英国医学杂志·老年医学》的新研究发现,食欲差的老人,即便当前营养状况良好,也存在多重健康风险。

该研究共纳入土耳其755名老年门诊患者,年龄均在65岁及以上,营养状况正常。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评估老人食欲状态,同时记录他们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症情况、用药数量等信息。结果显示,在营养状况正常的老人中,有25.4%存在食欲不振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食欲不振与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慢性肾病及多重用药(长期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显著相关。即便营养状况良好,食欲不振的老人也会出现平衡与步态障碍,抑郁症状也更明显。

老人没食欲并非单纯的“胃口不好”,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味觉、嗅觉功能会逐渐减退,对食物的感知能力下降,进食兴趣降低;同时,牙齿松动、口腔溃疡等口腔问题,会导致咀嚼、吞咽不适,影响进食意愿。二是疾病影响。除了研究中提到的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以及感染、急性肾损伤等急性健康问题,都可能通过影响身体代谢或引发不适导致食欲减退。三是药物副作用。老人常需服用多种药物,其中有些可能导致食欲下降。四是心理和社会原因。孤独、情绪低落、抑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食欲降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可能因健康素养不足,对合理饮食的重视程度不够,生活习惯不良,间接影响食欲。

老人没食欲背后隐藏着诸多健康风险,需高度警惕。

跌倒风险升高。研究发现,食欲不振的老人平衡能力更差、步态更不稳定,这是因为食欲下降可能间接影响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导致肌肉力量不足、身体协调性下降,进而增加跌倒风险。老人跌倒后易引发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抑郁症状加重。抑郁与食欲下降之间存在双向影响:抑郁情绪会抑制食欲,长期食欲不佳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

生活能力下降。研究中,食欲不振的老人在“日常生活活动指数”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中的评分更低,意味着他们在穿衣、洗澡、做饭、购物等日常活动中的独立性更差。这可能与食欲下降导致的能量供应不足、身体机能减弱有关,长此以往会降低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照护负担。

老人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就是食欲不振:连续数天对平时喜欢的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比平时少吃1/3及以上);容易产生饱腹感,甚至出现恶心、不想进食的情绪;因食欲差而主动跳过正餐,或靠流质食物、零食代替正餐。

提升老人食欲可从多方面入手。饮食上,根据老人口味制作食物,适当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刺激食欲;将食物做得软烂易嚼,如将蔬菜切碎、肉类制成肉丸;少食多餐,避免给老人造成负担;营造轻松的进食氛围,让老人在愉悦的心情中进食。生活习惯上,进行轻度运动,如饭后散步、打太极拳等,以促进胃肠蠕动。心理上,家人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食欲持续下降。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食欲不振持续超过2周,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后仍无改善;伴随明显体重下降(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出现吞咽困难、胸痛、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食欲下降后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如血糖、血压波动明显)。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明确食欲下降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