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活血潜阳治疗高血压

受访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  周  端

本报特约记者  唐一骏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1.6%,控制状况不容乐观。高血压不仅表现为血压升高,还常伴随头痛、失眠、耳鸣、视力模糊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会增加患者焦虑,加速疾病进展,因此必须全方位管理,实现血压达标、症状缓解和靶器官保护多重目标。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周端教授,深耕心血管领域数十载,形成了独特的“调气血、平肝阳、补肾虚”的学术思想,为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思路。

中医理论中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而是根据其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主要症状,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周端认为,高血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内部阴阳气血失调的信号,与肝、肾、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肝:情志不畅,肝阳上亢。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恼怒,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使肝阳亢盛向上冲逆。这就好比一壶烧开的水,蒸汽拼命顶起壶盖,在人身上就会表现为面红目赤、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这是高血压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

肾:年高肾亏,水不涵木。肾主水,肝主木。肾阴亏虚,就像大地缺水,无法滋养树木(肝木),会导致肝阳相对偏亢,虚风内动。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伴有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头晕目眩。

脾:饮食不节,痰瘀互结。过食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水湿停聚成痰,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痰瘀互结,阻塞脉道,会导致血压升高。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形体偏胖、头重、胸闷痰多。

基于以上病机,周端认为高血压病应从“阳亢血瘀”论治,提出“活血潜阳法”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害的核心理论,并开展活血潜阳方(丹参、潼蒺藜、白蒺藜等)的新药研究。在具体用药方面,阴虚阳亢者常选用既能降压又能平肝熄风的天麻、钩藤、决明子等;肾亏为主者,常取用补肾降压的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等;阳亢化风或阴虚风动者,则用重镇潜阳和滋阴熄风的代赭石、生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生地黄等;年老体弱、肾精不足、气血两虚者,则用双补气血和补养肾精的党参、太子参、白术、生地黄、白芍、鸡血藤、龟板、山茱萸等;肝郁火盛者,用疏肝解郁泻火的柴胡、绿萼梅、郁金、牡丹皮、钩藤、鬼针草等;痰浊内盛者,用化痰健脾降浊的法半夏、天麻、瓜蒌皮、白术、胆南星、石菖蒲等。

对于高血压合并症,周端结合国内外现代研究,用药亦有独到见解。例如,合并蛋白尿时,用僵蚕、蝉蜕、土茯苓、金蝉花、积雪草等;合并脂肪肝患者转氨酶高时,常加半枝莲、垂盆草、白花蛇舌草、枸杞子、女贞子、五味子等;合并痛风、高尿酸血症,常用粉萆薢、土茯苓、河白草、六月雪等;合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常选蒲公英、芙蓉叶等;合并脑动脉硬化者,可加当归、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石菖蒲、通天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临床中,周端非常注重养生宣教,他认为,治疗高血压不能只盯着血压计上的数字,更要关注日常调养。

情志调摄。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

饮食有节。清淡饮食,少吃咸、油腻和辛辣食物。可适当食用一些有平肝、滋阴作用的食物,如芹菜、海带、黑木耳、百合、银耳等。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的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切忌剧烈运动。

定期监测。遵医嘱定期测量血压,按时服药,切勿自行停药。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与西医配合,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