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医师 王贤斌 □主任医师 崔永华
“孩子要什么,不要马上给,得让他学会等待”“不能太惯着,否则就宠坏了”……这些观点背后,往往有一个看似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延迟满足。然而,这一心理学概念被很多人误解了。
延迟满足源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开展的“棉花糖实验”。该研究以4~6岁的儿童为对象,研究人员给出两个选择:立即吃掉面前的棉花糖,或者等15分钟后获得两块棉花糖。结果发现,那些能够等待的孩子未来在学业上更优秀。研究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承诺的奖励最终会兑现,而不是“空头支票”。
然而,这个研究在传播过程中被严重曲解和误读了。很多人混淆了决定的主体:在棉花糖实验中,孩子们是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和选择的,他们是绝对的主导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将延迟满足错误地理解为,只要不立即满足孩子,甚至故意拖延或拒绝,就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这种误解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育儿行为,例如孩子哭泣时不及时安抚、饥饿时不按时喂养、喜欢的东西总是被告知“下次再买”、想吃零食必须先完成作业。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甚至会为孩子设立难以完成的目标,使孩子的需求永远得不到真正地满足。
这种被误用的“延迟满足”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而深远的损害。首先,它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导致情感忽视。3岁之前是孩子对家长形成亲子依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理解力有限,哭泣时若得不到及时回应,他们会以为家长不喜欢自己,进而削弱孩子的安全感。经常无法获得及时满足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缺乏自制力,表现得更加急功近利。其次,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和报复性补偿行为。从小需求被压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包括孤僻、抑郁。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孩子长大后会出现报复性补偿行为——通过不断满足自己的即时快乐来“弥补”童年的缺失,可能表现为无节制地购物、暴饮暴食,或是通宵达旦地玩游戏,寻求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此外,错误的延迟满足教育还会恶化亲子关系。当承诺一次次落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就会逐渐瓦解。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关键在于给予适当满足、良好沟通和正确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剥夺和延迟。
满足基本需求。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应该尽可能及时地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饥饿时及时喂养,哭泣时给予回应,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为未来自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把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延迟满足的核心在于孩子自主选择等待。家长应该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自己做决定。当孩子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也更愿意为了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等待以及等待多久,这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自控能力。
家长言出必行。家长是否遵守承诺,是孩子是否愿意选择延迟满足的关键因素。如果孩子在等待后发现家长开的是“空头支票”,他们以后就更不愿意选择延迟满足。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信守承诺,避免被孩子贴上“不可靠”的标签。只有当家长遵守承诺,让孩子发现等待是值得的,他们才会产生信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积极沟通。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内心世界,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一定要基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认可孩子内心“想要”的欲望,然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真正的延迟满足,不是通过刻意不满足孩子需求训练出来的,而是在充分被满足、被接纳、被关爱基础上自然发展出来的能力。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面对挫折时更具韧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