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绛糖”诱导消费 涉嫌欺诈加剧慢病
受访专家:湖北省中医院药事部副主任 严劲松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 武晓婷
本报记者 陈琳辉 曹宇悦
“节结”“糖脂压三绛”“不做小唐人”……在电商平台上,不少茶包的商品页上出现错字,看似是疏忽,但仔细看才发觉,这是商家刻意为之,是用谐音、错字暗示疾病治疗功效的“障眼法”。
普通食品说成“绛糖药”
62岁的邓女士已患糖尿病多年,需长年吃药维持血糖。一次在电商平台搜索控糖食品时,她被一款标注“糖脂压三绛”的玉米须茶吸引。“我以为‘绛’字是专业术语。”邓女士回忆道,当时客服还暗示很多客户反馈“有帮助”。于是,她下单购买了一盒,还自行减少了控糖药的剂量。没想到,茶包还没喝完,邓女士就开始时不时头晕乏力,就医检查后发现血糖不降反升。
邓女士并非个例。截至发稿,黑猫投诉平台“茶包虚假宣传”相关投诉达343条。有投诉称,喝了购买的养生茶后就腹痛,“商家把普通食品当保健品宣传,用图文暗示男士饮用能调理身体”。另一则投诉称,购买的“玉米须桑叶茶栀子蒲公英茶”声称能降血糖,但收货后发现商家改了商品介绍。
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降三高”“散结节”是茶包虚假宣传的重灾区:输入相应的关键词,综合排序前十的茶包商品中,8款有相关描述,比如在主图上写着“三高喝没了,不绛可退”“重度节结,当天喝当天消”等字眼,有的还配上血糖仪的图。更隐蔽的是“免责声明”,“本品不能替代药物”仅以很小的浅灰色字体藏于商品介绍的底部,不刻意看难以发现。
总体来说,这些茶包的“错字套路”可归纳为三类:
谐音替换类。比如,将明令禁止的词换为谐音词,“降三高”写成“绛三高”、“血糖”写成“糖唐”。
模糊暗示类。不直接宣称“消结节”“控糖”功效,而是改为“节结”“不做小唐人”等词汇。
偷换概念类。茶包宣传语上写着“告别药罐子”“停药伴侣”,暗示可替代药品,但又以极小的字体标注“本品为食品”。
针对此类商品,记者向平台进行了举报,但得到的回复大多是“会核实处理”,被举报商品仍在销售。
为何费尽心机“打错字”
商家故意打“错字”,本质是钻法律、技术与监管的空子。
伪装保健品规避监管。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普通食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即便是保健食品,也需显著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且语言文字需清晰、准确。但商家既不愿投入成本申请保健食品资质(茶包不符合保健食品范畴),又想借“疗效”营销,便用错字伪装成“功效”,再以“小字免责”应付规定。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武晓婷律师指出,这是刻意打擦边球,已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
技术难察错字错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地方部门或平台发布的有关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管理规定、管理办法、指引,“图片文字、谐音、拼音”已纳入监管,但尚未建立全国统一“错字谐音违规库”。而电商平台中商品繁多、商家数量庞大,广告审核多依赖算法,难以识别“节结”“糖脂压三绛”等非标准违规的表述;商家还会通过“文字+图片”规避算法监测。
执法成本高出茶包价格。“一旦被投诉,商家可在30秒内修改文案,而平台只能处罚现行文本,历史记录需到市场监管部门调证才能固定,周期至少7个工作日。”武晓婷补充道。此外,网售茶包来源分散,跨区域执法协调成本高、尺度不一;同时,这类商品的单价低,维权的时间、精力成本常高于商品价值,多数人选择放弃,进一步纵容了商家违规。
湖北省中医院药事部副主任严劲松提醒,部分商家为追求效果,可能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或药材,且原料是否经过质检,有无霉变、虫蛀、农药残留等问题均不透明。“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而言,这类茶包不仅无效,还可能干扰药物疗效,加剧病情。”
撕碎伪装需多方合力
治理“错字营销”乱象,需从多个维度强化监管。
划定错字红线。法律需细化“故意错字”的欺诈标准——若商家用谐音错字暗示疗效,导致消费者产生“可替代药物”的错误认知,就要认定为虚假宣传,同时,建立全国统一“错字谐音违规库”,收录典型违规表述,要求电商平台强制过滤。
阻断传播链条。电商平台需升级审核系统,开发“谐音错字+图文关联”算法,对新上架商品的标题、主图、详情页进行实时扫描,对于违规商品先下架再通知整改;建立“存档机制”,比如商家修改商品标题或详情页后,平台需保留历史版本至少90天。
优选正规产品。严劲松建议,消费者选购茶饮时,应优选大型企业或中医院的产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选用;需选成分明确、属药食同源目录的产品,核实质检信息。武晓婷律师补充道,如遇“错字诱导”,保存宣传截图、客服记录、购买凭证,通过平台的投诉渠道或12315消费者投诉平台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