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心域无界,智向未来”,共设483个环节、1897场讲座,含73个国际联合论坛,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会,共同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学术进展、创新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大会主席李悦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心血管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打破地域与学会界限、推动学科与技术交叉融合、破除科研与临床实践壁垒,更需要人工智能赋能和智慧医疗。如今,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是驱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医生应兼具医学专业能力与现代化技术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推动学科进步。
亚洲心脏大会现任主席Ali Oto教授表示,亚洲心血管疾病负担极为严峻,多国面临共同挑战,包括高风险因素(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健康意识低、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大、缺乏区域统一诊疗指南等。为此,他提出区域协作解决方案,如开展联合预防运动、建立共享研究登记系统与培训网络、打造区域卓越医疗中心等,呼应大会“无界心血管诊疗”主题,致力于实现亚洲心血管诊疗可及性与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
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指南制定的基石,而随机对照试验则是循证医学证据中高质量证据的主要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茂教授介绍,尽管中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庞大,但在国际指南中,源自中国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占比极低,因此“心血管随机对照试验协作组(CRCT)”应运而生。协作组通过“攒积分做研究”的创新模式,推动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
在教学领域,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立项的国家心血管疾病诊疗教育与质量提升项目(CDQI)已构建起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心血管诊疗教育体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心内科主任袁祖贻教授介绍,该项目通过覆盖11个亚专业、制作上万个高质量教学病例、上千部教程及配套考题,实现“全病种覆盖、全过程教学、全场景训练、全方位评价”的医师培训与能力评估。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教授表示,尽管我国已有多项队列研究,但数据规模小、随访时间短、利用率低等问题仍制约发展。为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牵头成立中国心血管大数据联盟,目标在2030年前联合100家医院,覆盖约1亿人口,通过自动化采集与标准化处理,构建高质量、可共享的数据库。▲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