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学生择业“冷热分化”

受访专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乐爱平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本报记者  刘静怡  张  爽

“跑了多家医院面试,都没收到录用通知……”今年8月,一位医学生家长在网上分享孩子求职困境,引发广泛共鸣。记者在社交平台发现,类似声音并非个例:“今年找工作好难,每次面试都成‘陪跑’”“读到毕业才发现,不读博士几乎没出路”。曾被视作“香饽饽”的医学专业,如今也面临就业难题。

难的不是找到一份工作

赵闻(化名)是刚毕业的医学博士,能拿到某省三甲医院“入场券”,靠的是“硬核”简历:国内顶尖医学院博士学历、多篇SCI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他坦言,同期的200多名同学中,数十人面临延迟毕业,多数博士进入省级医院或高校附属医院。在他看来,“学历是医学生就业的第一道门槛”。

这道门槛对低年级学生同样清晰。临床医学的大四学生张晓旭(化名)来自山东二线城市,求职季尚未开始,辅导员就要求研读医院招聘简章。他发现,即便想回市级医院工作,最低门槛也是硕士研究生,“除了少数同学回家乡工作,其他人都在全力备考升学”。

数据也印证了学历门槛的提升。根据《2024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1~2021年,我国医学生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从200多万增加至400多万人,且医生群体的整体学历显著优化。十年前,我国执业医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别占9.9%、44.6%;2022年,分别占19%、50.8%。

毕业生越来越多,医院新增岗位却有限。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医学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数量超过50万。张晓旭发现,去年家乡的市级医院全年招聘人数仅个位数。

“十年前,优秀硕士还有机会留在顶尖三甲医院,但现在,博士学位、海外经历、高水平论文几乎成了标配。”据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乐爱平教授观察,经济发达省份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在提高岗位要求。以北京市丰台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今年招聘的5个岗位均要求硕士研究生,中医医师岗更是明确需博士研究生。

医学生“求职难”和基层医疗机构“招人难”形成鲜明反差。乐爱平直言,医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难进入“心仪的城市、医院、科室,并获得编制”。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观察到,部分县、区级医院常因无人报名取消招聘计划,去年安徽、湖南等地就多次出现此类情况。医学生在通往理想的职业路径上正面临结构性困难。

资源有差异,培养较单一

看似矛盾的“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根源既涉及资源分配差异,也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

地域、科室“冷热不均”。地域是医学生择业的重要考量之一。大城市顶级医院的平台、资源和眼界,对毕业生有着强吸引力;回到二三线城市或基层,生活幸福感虽高,却担心“平台降维、发展受限、学术掉队”。张晓旭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好不容易读到硕士、博士,总想着往头部医院‘够一够’,不想轻易去基层。”

许多医学生还看重科室。护理、营养等科室因压力大、收入相对有限等因素,人才缺口长期存在;皮肤科、口腔科等收入较高,成为热门选择。某头部三甲医院儿科医生透露,选专业时多次被劝“避开儿科”,“压力大、风险高,愿意来的人少”。

临床、科研培养错位。医学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让不少毕业生陷入困境。乐爱平表示,顶尖医学院校高度强调科研,部分博士毕业时虽有高分论文,临床技能却有生疏;若想兼顾两者,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关键的是,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熊丙奇分析,多数医学院校仍以“三甲医院需求”为导向,侧重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专科型人才,却忽视了基层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基层需要能处理常见病、适配社区服务的人才,但现有培养模式没有针对不同方向形成差异化方案,导致人才输出与需求显著错位。”

南方、北方各有侧重。院校间的教育侧重点不同,进一步缩窄了就业选择。赵闻观察到一个现象,“好像南方医院重科研,北方医院重临床”,若在南方接受科研导向训练,去北方找临床岗位就缺乏优势,反之亦然,无形之中增加了就业门槛。

改善就业是系统工程

要破解医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局,并非单一举措能实现。乐爱平强调,需要卫生政策、教育改革、人事薪酬、医院管理等多方协同。

打破三甲单一导向。在高等教育层面,打破“三甲导向”的单一培养模式是首要任务。熊丙奇建议,不同院校应明确差异化定位:综合性大学侧重培养高层次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地方医学院校则聚焦基层需求,强化全科医学和实践能力训练,“让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乐爱平进一步提出,可推进“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医学+管理”“医学+法律”,增强学生在医疗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针对基层定向培养,设置更具针对性的课程,“确保他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强化基层吸引力。“只有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才能引导人才向下流动。”乐爱平指出,需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政策,为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配备足够设备和药品,优化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让基层岗位不再是无奈之选”。让医学生看到基层发展空间,改变“往上游挤”的择业惯性。

转变职业价值观念。“往上看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赵闻认为,医学生需适当“向下看”,关键是做好自我认知,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是热爱科研、专注临床,还是两者兼顾?想清楚后选最适合的赛道,而非盲目挤热门。”乐爱平也建议,毕业生可拓宽就业视野,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区域医疗中心等都是可探索舞台。“让每一位医学人才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价值,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是守护国民健康的大计。”

“即便早就知道学医苦,高考志愿栏还是全填了临床医学。”张晓旭的初心很纯粹,“想亲手帮病人解除痛苦”。如今站在求职与升学的十字路口,他依然坚定:收拾好书本,继续在实习医院打磨技能,“不管难不难,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