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 征
很多老人退休后,三餐就不那么规律,有时候很晚才吃饭。这样不仅对胃不好,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团队在国际期刊《通讯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对2945名社区老人进行了为期34年的追踪调查,平均年龄64岁。结果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老人早餐时间平均延迟2.89分钟,晚餐时间延迟3.67分钟;抑郁症、焦虑症、疲劳、口腔健康下降均与晚食显著相关;其中早餐推迟更是与早亡风险紧密挂钩,早餐时间每推迟1小时,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1%。老人就餐时间之所以会随年龄推迟,主要有三大原因。
生理机能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全面下降。消化系统首当其冲,胃肠蠕动速率较中青年下降30%以上,消化液分泌量减少25%,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至6~8小时,导致饱腹感持续时间更久,饥饿信号传递延迟,自然容易推迟就餐时间。同时,牙齿磨损、缺失或牙周疾病困扰着超60%的老人,咀嚼效率降低使单次进食时间从15~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以上,连带就餐准备到实际进食的整体节奏放缓,进一步推迟用餐节点。
药物影响。多种慢性疾病困扰着老人健康,如糖尿病带来的血糖波动大、高血压控制不佳,都可能引起头晕等不适,进而影响食欲。一些药物会刺激胃肠道,甚至某些降糖药物会直接抑制食欲,均可能导致用餐时间推迟。
生活习惯与心理因素。老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一些老人习惯早起后先进行1~2个小时的晨练、遛弯等活动,结束后才准备吃饭,时间自然推迟。心理层面,孤独、抑郁等情绪问题在老人中并不少见。独居老人若缺乏家人陪伴,吃饭兴致不高,常常拖延就餐时间。有抑郁倾向的老人,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进食,可能导致用餐时间混乱。
新研究重点强调,早餐推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死亡风险。其原因在于,推迟早餐打破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节律。清晨6~9点是人体皮质醇分泌高峰,此时进食能激活脂肪分解酶与葡萄糖转运蛋白,促进新陈代谢。错过这个黄金时间,身体会进入“节能模式”,脂肪分解和葡萄糖代谢受影响,长期下来,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几率,还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诱发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还表明,一旦推迟早餐,口腔没有食物咀嚼刺激,无法分泌足够的唾液来清洁口腔,可能导致细菌长时间滋生,易引发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这些都可能增加老人的早亡风险。
关注用餐时间看似是生活细节,实则是守护健康的关键防线。建议老人通过调整节律、优化习惯,为晚年健康增添重要保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根据老人身体特点和生理节律,建议在起床后1小时内吃完早餐,此时胃肠功能开始活跃,进食能为身体补充能量,开启活力一天。午餐时间安排在11∶30~12∶30较为合适,与早餐间隔4~5小时,此时胃里基本排空,消化液分泌旺盛,利于食物消化吸收。晚餐不宜过晚,18∶00~19∶00吃完最好,这样可以给肠胃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避免食物在胃肠内堆积,影响睡眠和消化。
其次,保持就餐时间相对固定。规律就餐如同给身体设定了精准的生物钟,让胃肠能按时做好消化准备,保证食物消化吸收的高效进行。如果就餐时间不固定,胃肠时而过度工作,时而闲置,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健康。
最后,家人的关心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家人可以多陪伴老人用餐,营造温馨的就餐氛围,激发老人食欲。同时,在就餐时间临近时,应及时提醒老人,帮助他们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并为老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将起床、晨练、早餐、午睡、晚餐、休息等时间合理安排并固定下来。家人还可以根据老人牙齿和消化情况,准备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缩短老人的用餐时间,比如将食物切成小块,烹饪方式选择蒸煮炖,避免油炸、油煎等不易消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