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 任菁菁 本报记者 徐盈
随着年龄增长,有些老人发现自己经常口干,大量喝水也不缓解。近日,《口干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发布,给出了详细的干预措施。本期,我们邀请《共识》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任菁菁进行详细解读。

《共识》指出,口干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15~34岁人群为9.3%,60岁以上人群为19.1%,75岁以上人群达26.5%。这主要与老人唾液腺生理减退、基础病增多、药物副作用叠加等相关。口干会对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包括口腔问题增多,如龋齿风险升高3倍,念珠菌病发生率增11.5%,易诱发黏膜溃疡;味觉差、吞咽难导致进食受限,易缺蛋白质、维生素;全身风险增加,加重糖尿病等基础病,夜间口干致睡眠差、免疫力下降;频繁饮水影响社交、睡眠,可能导致老人活动受限;口干致口腔异味,可能引发焦虑、社交回避等。
口干的病因非常复杂,病理性因素包括唾液腺疾病、口腔黏膜疾病等;全身性因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非病理性因素包括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此外还有药物性因素、医源性因素(手术等)。老年人群的口干症状更倾向与基础疾病和药物使用有关。
《共识》指出,根据严重程度,口干可分为三度。轻度:唾液黏稠或口腔干燥感,尚未影响正常饮食;中度:需频繁饮水或使用口腔润滑剂缓解症状,饮食受限,仅能进食泥状或软质湿润食物;重度:口腔干燥严重影响摄食功能,需依赖管饲、部分或完全肠外营养支持。
任菁菁表示,老年口干患者应先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进行多维度的干预,单靠增加饮水量可能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水仅能起到临时湿润的作用,10~15分钟后就无效了,而且水中没有唾液中黏蛋白的锁水、溶菌酶的抗菌等功能;饮水无法逆转唾液腺衰退,也不能对抗药物“抑唾液”的作用;大量饮水甚至可能加重老人负担,导致夜尿多、影响睡眠,心肾不全者还可能出现水肿。因此,建议老年口干患者从以下几方面调整。
环境。《共识》指出,改善生活环境是缓解口干的有效非药物手段之一。居家场所应维持40%~60%的相对湿度,空调或暖气环境下最好能配备加湿器。
心理。积极乐观、作息规律、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等,有助于缓解口干症状。任菁菁建议老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圈,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以调节心情。
营养。口干患者易因味觉受损、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共识》建议,食物质地以湿、润、软、滑为宜,烹饪方式以清淡为主,做到小口慢咽、餐间饮水;日常多食用高水分、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C、维生素E、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烟酒会刺激口腔黏膜,减少唾液分泌,加重口干症状,最好戒掉。
运动。选择步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可增强食欲和唾液腺功能。气功、瑜伽或冥想呼吸法有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口干症状。任菁菁提醒,老人需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运动,运动前后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大量出汗加重口干;叩齿咽津等口腔内运动、对口腔及周边部位进行局部按摩,也有助于增加唾液,改善口干。叩齿咽津的具体做法为:口唇微闭,上下牙齿有节奏地互相叩击,次数不限;叩齿完后,用舌沿上下牙齿内外侧转搅多次,等津液(唾液)增多后,鼓腮用唾液含漱数次,最后分3次徐徐咽下。
任菁菁表示,在此基础上,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控制血糖来减少口干症状;药物引起口干,且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考虑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人工唾液对症治疗口干;用口腔喷雾剂随时为口腔补充水分;通过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腺,从而减轻口干症状。▲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