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
本报记者 王思予
对现代人而言,许多体态问题的根源,往往与“沉睡”的臀肌有关。久坐会让臀肌长期处于放松状态,导致其肌力减弱、功能退化,这种“臀肌失忆”现象,正是不良体态的常见推手。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臀部主要由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构成,它们各司其职,共同形成精密的“体态稳定系统”。

臀大肌是“承重桥墩”,作为臀部最发达的肌肉,其主要功能是伸展髋关节,如支撑走路时后腿蹬地,还能对抗髋关节屈肌的拉力,防止骨盆过度前倾。若臀大肌力量不足,髋关节屈肌会持续牵拉骨盆向前,导致腰椎过度前凸,出现“塌腰”。长期如此,腰部肌群为了维持脊柱稳定,会被迫处于紧张状态,可能引发腰痛等。臀中肌、臀小肌则是“体态微调师”,共同维持骨盆的稳定。张一民解释,无论是单腿站立时保持身体不摇晃,还是行走时避免骨盆左右倾斜,都需要臀中肌和臀小肌的精准发力。当二者力量薄弱时,骨盆无法保持稳定,身体为了维持平衡会产生代偿,比如大腿不自觉内旋,导致膝关节内扣。长此以往,不仅可能形成X型腿,还会增加膝内侧压力,引发膝关节疼痛,甚至可能影响足部受力,诱发扁平足。
如何判断自己的臀肌是否处于“罢工”状态?张一民分享了一套简易的三步自测法。一观体态:放松站立,如果从侧面看臀部扁平下垂,没有明显肌肉线条,或从正面看臀部两侧有凹陷,走路时膝盖不自觉内扣,这些可能是臀肌力量不足的信号。二测力量:俯卧,双腿伸直,一条腿慢慢后抬,如果腰部酸痛感明显,臀部几乎没有发力感,说明臀大肌力量薄弱;单腿站立,若无法稳定保持10秒,可能是臀中肌力量不足。三看感受:如果每次久坐后,起身时总觉得下背部酸胀,需通过捶打等方式才能缓解;或做深蹲动作时,臀部毫无感觉,只觉得大腿前侧和腰部酸胀,这些情况都在提示臀肌无法正常参与发力。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张一民设计了“激活—强化—整合”训练方案,建议每阶段坚持2周,每周2~3次,循序渐进,能有效唤醒臀肌,改善体态。
第一阶段:激活唤醒。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让“沉睡”的臀肌恢复感知。1.蚌式开合:侧卧,双腿屈膝90度并上下叠放,保持脚跟接触,上方腿缓慢向上打开,感受臀部侧上方收缩感,再下放;两侧各做15~20次为一组,练3组。2.臀桥:仰卧屈膝,双脚与肩同宽踩地,臀部发力上抬至从肩到膝呈一条直线,再缓慢下放。每组15~20次,练3组。
第二阶段:强化增肌。臀肌有了发力感知后,需增加负荷,进一步提升肌肉力量。1.负重臀桥(如图):在臀桥的基础上,大腿根靠前处放一个哑铃,手扶哑铃避免下滑;每组8~12次,练4组。2.罗马尼亚硬拉: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各持一个哑铃,自然垂于身体前方,膝盖微屈,腰背挺直;缓慢屈髋俯身,感受臀部和大腿后侧拉伸感,再臀部发力起身;每组8~12次,练4组。
第三阶段:功能整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臀肌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一阶段需将臀肌力量与日常动作结合。1.弓箭步:双脚前后站立,前腿屈膝,后腿伸直,身体下降至前膝90度,后膝接近地面,再前腿蹬地还原;两侧各做10次为一组,练3组。2.臀肌拉伸:仰卧,一侧脚踝放在另一侧膝盖上,双手抱住下方大腿向胸口拉动,直到臀部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再换对侧;建议该动作在每次训练后都进行。▲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