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王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相当于每两位成年人中便有一人体重超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超过半数存在体重超标问题。不少糖友将减重药视作“吃了就瘦”的捷径,却在停药后遭遇体重迅速反弹。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BMC医学》上的研究提示,糖友在使用减重药时,需统筹考虑“用药前评估”与“停药后管理”,理性看待药物作用。
该研究分析了停用减重药物后的体重变化轨迹,发现停药后的体重反弹与时间显著相关。在停药后8周、12周、20周、26周及52周各时间点,减重药物组均出现明显体重回升。治疗期间减重幅度越大的患者,停药后反弹越明显;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均出现显著反弹,其中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反弹幅度(2.24千克)略高于非糖尿病患者(1.31千克)。
由于肥胖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加大血糖控制难度,常与糖尿病常相伴发生。不过,并非所有糖友均需药物减重。医生通常依据临床指南及个体情况综合评估后作出判断。对于BMI超过32.5的中重度肥胖糖友,减重本身已成为重要治疗目标,有效减重可带来血糖、血压、血脂等多方面改善,甚至有助于减少降糖药物使用。即使当前血糖控制达标,也建议此类患者积极启动减重治疗。
停药后体重反弹是常见现象,其背后有明确的生理机制支持。人体具有一套调节体重与能量平衡的精密系统,即“体重设定点”,倾向于维持现有体重状态。当药物使体重下降后,身体会启动代偿机制,试图将体重拉回原水平。此外,多数减重药的作用机制为外源性干预,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通过模拟饱腹激素抑制食欲,奥利司他通过抑制脂肪酶减少脂肪吸收。一旦停药,外源作用消失,生理调控重新占据主导,从而导致体重反弹。
研究提示,治疗期间减重幅度大者反弹更明显,糖尿病患者尤为显著。因此,糖友不宜追求快速减重,否则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并引发代谢适应,不利于长期体重维持。建议采取适度、稳定的减重策略,例如设定减重5%~7%的目标,即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和血脂等指标。每月减重总体重的1%~2%,有助于身体逐步适应新的体重设定点,降低反弹风险。
糖友应将体重管理视为长期过程,药物可作为辅助手段而非唯一依赖。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学习健康饮食,在药物辅助下建立“吃饱且吃对”的饮食习惯,如选择低升糖指数、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合理安排三餐结构,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以维持肌肉健康。同时,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以实现平稳、可持续的体重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