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航空总医院周围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郭宇鹏
在医学上,疼痛被列为继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0月20日是世界镇痛日,缓解疼痛、守护健康成为关注焦点,而带状疱疹及其引发的剧烈神经痛,正是困扰众多人群的疼痛难题之一。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在我国成人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50岁以上、免疫力差的群体中更为高发。这种疾病不仅带来皮肤表面的疱疹,更可能引发长期且剧烈的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留下难以缓解的后遗症,需要引起重视,做到早识别、早干预。
病毒专爱攻击神经
带状疱疹的“元凶”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就是引发儿童水痘的病毒。当人体首次感染该病毒时,通常表现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不会完全从体内清除,而是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如脊神经节、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进入休眠状态。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年龄增长导致免疫功能自然衰退、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患有慢性疾病、肿瘤,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潜伏的病毒会被再次激活。激活后的病毒会沿着神经纤维大量复制、扩散,一方面损伤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炎症、水肿,引发剧烈疼痛,另一方面会顺着神经分布区域扩散至皮肤表面,引发成簇的疱疹。而神经损伤与炎症反应会形成恶性循环,神经损伤会加重炎症渗出,炎症又会进一步破坏神经结构,导致疼痛持续加剧,甚至在疱疹消退后仍长期存在。
症状变化有三阶段
带状疱疹的症状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患者需警惕症状变化,及时干预。
前驱期。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并未出现疱疹,仅表现为发病部位(常见于胸背部、腰腹部、头面部)感觉异常,如局部皮肤灼热感、刺痛感、酸胀感,或对触摸、温度变化敏感,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低热、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不适。这个阶段易被误认为肌肉劳损、关节炎或感冒,容易延误判断。
出疹期。通常在前驱症状出现1~5天后,发病部位皮肤逐渐出现成簇的红色丘疹,随后迅速发展为水疱,水疱呈透明或淡黄色,沿身体一侧的神经分布区域排列(多不超过身体正中线),同时伴随明显的神经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为间断性刺痛,重者呈持续性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疼痛往往加剧,严重影响睡眠。
后遗症期。若未及时规范治疗,约10%~20% 的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在疱疹消退后,仍会遗留持续超过1个月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此时,疼痛可能更顽固,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仅导致情绪焦虑、抑郁,还可能因长期疼痛不敢活动,引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综合治疗助镇痛
治疗带状疱疹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基础状况等综合评估,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及时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的关键。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神经损伤,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一般建议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用药,疗效更佳。
脊髓电刺激。对于疼痛症状较严重,或经过短期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尤其是已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尽早考虑脊髓电刺激治疗。该疗法是在脊柱椎管内植入细小电极,释放微弱电信号,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纤维,干扰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导,从而快速缓解疼痛。与长期服用镇痛药物相比,脊髓电刺激治疗不仅能有效避免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损伤、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还能根据患者疼痛变化动态调整电刺激参数,实现个体化镇痛。
定期要复查。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以促进病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