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思雯
36岁的王先生常年饮食无度、作息紊乱,虽已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却自恃年轻未加重视。今年5月11日下午,他在与朋友交谈时突感头晕,以为是疲劳,不料症状在5分钟内急剧加重,意识逐渐模糊,最终陷入昏迷。朋友紧急拨打120,在送医途中王先生多次呕吐,生命危在旦夕。
抵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时,王先生已深度昏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浅促,喉中不断有呕吐物反流。急诊科主任医师曲志成带领团队迅速清理气道、实施监护,并准备进行头部CT检查。由于患者自主呼吸难以维持,随时可能发生呼吸骤停,必须立即建立人工气道。但王先生体重超过100公斤,颈部短粗、下颌后缩,插管异常困难。在频繁呕吐的状态下,任何失误都可能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曲志成当机立断,在尝试经口插管的同时准备气管切开,并紧急联系麻醉科支援,最终成功建立人工气道。CT结果显示为脑干出血,出血量达3.1毫升。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一旦出血极其凶险,因此王先生被迅速转入重症医学科救治。
重症医学科团队结合患者发热、昏迷、腹胀、舌红苔黄等表现,辨证施用《古今录验》续命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并配合醒脑开窍的针刺治疗。在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刘清泉的指导下,治疗方案不断优化。经过三天全力救治,王先生终于苏醒,能够睁眼回应呼唤,理解力完好。然而危机并未解除——他全身软瘫,四肢肌力为零,无法完成任何动作,呼吸机参数稍降即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无法脱离呼吸支持。
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王先生脑桥基底部出现大面积梗死,累及控制肢体运动的关键神经通路,符合“闭锁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意识状态:患者神志清醒,却几乎全身瘫痪,仅能通过眨眼或眼球活动与外界交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专家远程会诊后确认了这一诊断,认为梗死范围较大,预后极不乐观。
在多次脱机尝试失败后,团队果断实施气管切开术,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转入亚重症病房后,中医治疗以“行气开窍、化痰通络、益气活血”为纲,针刺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目标,配合康复训练。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在6月24日迎来转机——王先生的右手大拇指出现了轻微内收动作。这个微小却意义重大的突破,让整个团队备受鼓舞。
针对反复的肺部感染问题,团队再次调整方案,将王先生转回重症医学科加强呼吸支持。中药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促进神经修复;针灸专注呼吸功能;康复团队制订了“阶梯式脱机计划”,并调配站立床进行体位训练。护理团队同样创新不断:护士长李学艳设计出“自主饮水方案”,通过改造的注射器与延长管,让王先生用尚能活动的右手拇指自己推动活塞喝水。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饮水难题,更极大增强了他的康复信心。入院两个月后的7月17日,王先生成功封堵气切套管,重新发出声音。三个月后,他已能经口进食,四肢活动能力和语言功能显著恢复,可与家人正常交流。
这场跨越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针灸中心、麻醉科等多科室的生命接力,不仅让一个“被锁住”的灵魂重获新生,更见证了中西医协同在危重症救治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