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薛晓艳
窗外的树叶开始落了,秋风卷起落叶,带着一丝凉意。得知万女士离世的消息,我脑海里反复浮现的,是一个月前她躺在病房里,用手机发来的那句“想早点好起来,跟你们聚聚”,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的眷恋,与此刻的噩耗形成刺眼的对比,让人心里揪得生疼。
从医学角度看,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刻都处于“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最多是小病小痛,差别不大。但我们危重症医生,遇到的病人却是“暴风骤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叶落知秋”,都需要重视,可把握的救治机会可能转瞬即逝,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不仅仅是遗憾了。
记忆回溯到三年前的一天,我和朋友约好去攀岩,在那里遇见了万女士。别看她年近七十,却是攀岩爱好者,骑行、滑雪也样样精通。朋友介绍:“老万当年可是风云人物,还是改革时代的弄潮儿!现在退休了,又变成了运动达人。”万女士说:“只有运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浑身是劲儿。”那时候的她,眼里闪着对生活的热爱。
本以为万女士会一直这样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可病魔却在两年前给了她沉重一击。那天我接到朋友电话,电话那头语气焦急,说老万在云南度假时突然发病,已被送进当地医院,初步诊断是“M3型白血病”。
我心里一沉,M3型白血病很凶险,好在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不少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都能康复,甚至治愈。我赶紧让朋友把她的化验单拍给我看,当我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诊断时,心瞬间凉了半截,她已经出现了最严重的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这种并发症极其危险,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我立刻跟朋友商量,建议尽快将她转回北京治疗。朋友十分认同我的想法,既然老万病情严重,就应该到我们这里救治!我特意叮嘱,老万目前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一定要提前做好抗凝治疗,恰当抗凝才能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意外。
第二天一大早,朋友就赶到了我们医院,帮忙办理各种手续。本来说上午九点钟左右到医院,可一直等到中午都没有消息。打电话询问才知道,万女士和接她的亲戚商量后改变了主意,要去一家专门治疗白血病的医院,就不来我们医院了;但他们相信我的水平、希望我过去给她会诊。
我听后,赶紧解释:“现在已不是单纯的白血病了,还伴有严重的DIC,需要综合救治,我们医院在重症抢救和综合治疗方面更有优势,能更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会诊难以解决瞬息万变的复杂问题!”可他们还是觉得既然得了白血病、已经到了白血病医院,就住下来看看吧。结果刚住院,老万就脑血栓、偏瘫了,此时再转往我们医院已经来不及。我对朋友说:“我一直强调抗凝,就是为了预防脑梗,结果现在还是发生了!”
我们不仅仅是遗憾,甚至有点怒其不争——本来能够把握在手中的救治机会就这么失去,整个生命轨迹就此改变!或许,这就是命运。后来听朋友说,病情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老万后来脑梗塞后水肿严重,陷入昏迷,生命垂危。我接到同学的电话,心里满是惋惜和无奈:“现在只能看她自己能不能挺过这一关。”
那段时间,朋友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医院探望老万。老万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情况时好时坏。或许是常年运动锻炼出的强健体魄帮了她,经过一段时间救治,老万竟奇迹般地渡过了难关,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但遗憾的是,由于脑梗后遗症,她瘫痪了,只能躺在床上。
同学后来跟我说,老万是个特别要强的人,即使瘫痪在床,也没有放弃希望。她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每天都坚持进行康复训练。更让人欣慰的是,她的白血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情逐渐稳定,没过多久就顺利出院,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中西医结合治疗。
原以为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可没想到,后续的麻烦却接踵而至。万女士因长期瘫痪在床,肌肉萎缩,出现了肩关节脱臼的问题。这次,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我。我立刻帮她联系了骨科专家进行会诊,检查结果让人有些无奈——她的脱臼并非常规意义的脱臼,而是因为脑梗后遗症导致肌肉流失、力量失衡引起的,即使进行复位,效果也不理想。
今年八月底,万女士因头皮出现肿物又找到我,住进了我们医院。我结合她既往情况和身上各种新出现的问题,觉得应该是旧病复发或真菌感染。但她坚决不让取活检,说一旦切开就再也长不上了,她的一位亲人就是这么去世的。不活检就没办法做病理检查来确定诊断病因。彼时,她在康复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下,恢复情况不错,已经能自己慢慢走两步了。
可她住院没两天,就抱怨“医院的饭总少点家里的味道,床也没家里软和”,坚持要出院。我反复跟她解释,病情需要持续观察,她却笑着摆摆手:“我的身体我知道,回家养着更舒服,过段时间再来复查。”谁能想到,那竟是我与她最后的交流。这一出院,竟成了永别。
如今想来,那时候的她可能是念着家里的自在,也可能是知道自己旧病复发、难以医治。我不禁想起曹操的诗——“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长度,而是曾经热烈地活过。我想,万女士或许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继续她热爱的运动,继续享受她喜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