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顺着水肿部位找病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主治医师  郝  昆  □副主任医师  孙宇光

编者按:清晨镜中浮肿的眼睑,傍晚紧绷难穿的鞋子——这些水肿现象绝非简单的体液滞留,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心脏、肾脏、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早期征兆。及时洞察身体的潜在变化,才能维护身心健康。

水肿是组织间隙异常,导致过多液体积聚的现象。育龄女性、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久坐、久站者等人群高发。长期严重水肿会压迫局部血管和神经,使皮肤变薄变脆,轻微损伤就可引发感染甚至慢性溃疡,且难愈合;还会导致关节肿胀僵硬,日常活动能力严重受限;全身性水肿会增加循环血量,引发胸腔积液压迫肺组织,加重心肺负担。需警惕的是,水肿往往是心衰、肾衰、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失代偿的标志,应重视。不同类型的水肿如同身体绘制的疾病地图,其位置、表现是解码健康的关键。

心源性:肿于脚踝小腿

位置特点:水肿始于身体低垂部位(如脚踝、小腿),下午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心衰加重,向上蔓延至大腿、腰骶部,甚至出现全身水肿及胸腔、腹腔积液。常伴随活动后气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

病源:右心衰竭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内压升高,液体外渗,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脏瓣膜病等。

应对: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增强泵血,利尿剂可排出潴留水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改善心肌结构,延缓心衰进展,并严格限制水盐摄入。

肾源性:首发面部眼睑

位置特点:水肿首发且突出于眼睑、颜面部,晨起明显,可迅速发展至全身水肿,常累及胸腔、腹腔。水肿软而易移动,按压凹陷明显,常伴随尿量改变(少尿、无尿或夜尿增多)、尿液异常(泡沫尿、血尿)和高血压。

病源:肾炎综合征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就像水道堵塞。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应对:肾炎性水肿要限盐限水,用利尿剂,治疗原发病;肾病性水肿,还要额外降低尿蛋白、提升血浆蛋白(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常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甲状腺异常:累及眼和四肢

位置特点:甲减水肿多累及颜面(眼睑)及四肢,按压凹陷不明显,皮肤增厚、粗糙、发凉,常伴怕冷、乏力、嗜睡、便秘、体重增加、毛发稀疏。甲亢相关水肿(如格氏眼病)主要表现为眼眶周围组织水肿,常伴眼球突出、复视、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消瘦、易怒。

病源:甲减导致黏多糖在组织间隙沉积;甲亢水肿则与免疫反应有关。

应对:甲减需终身治疗,水肿随甲功恢复而消退;甲亢相关水肿可通过药物等方式控制,眼病严重时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眼眶放疗或手术干预。

营养性:全身呈现虚胖

位置特点:水肿从下肢足踝部开始,可扩展至全身,按压凹陷明显。常伴腹水、极度消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头发稀疏枯黄、精神萎靡。

病源:长期饥饿、消化道疾病致吸收不良、严重消耗性疾病等,导致血浆白蛋白显著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形成一种虚浮的肿胀。

应对:循序渐进补充热量和优质蛋白质,严重低蛋白血症者可短期输注人血白蛋白配合利尿剂,消化道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妊娠性:特殊生理变化

位置特点:水肿多局限于脚踝、小腿,休息后可缓解,按压凹陷明显。若水肿向上蔓延至大腿、腹部、甚至颜面,或休息后不缓解,需警惕。

病源: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增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多为生理性。若伴血压升高、蛋白尿,则为病理性信号,需立即就医。

应对:生理性水肿,日常可抬高下肢休息,避免久站久坐;适度活动促进循环,穿舒适宽松鞋袜;病理性水肿需进行治疗,密切监护,甚至适时终止妊娠。

特发性:手部凹陷明显

位置特点:水肿主要见于下肢和手部,按压凹陷明显,水肿程度常随体位(久站加重)、活动、月经周期(经前期加重)显著波动。几乎仅见于育龄期女性,常伴情绪波动、头痛等症状。

病源:病因未明,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波动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位调节反应异常有关,诊断需排除其他已知病因的水肿。

应对:避免久站,白天穿弹力袜,休息时抬高下肢;饮食均衡,避免过咸;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药物性:全身性轻肿

位置特点:多为轻度全身性或颜面、下肢水肿,停药后通常逐渐减轻至消失,再次用药可能复发。

病源:药物干扰水盐代谢、扩张血管或引起过敏反应引起。常见致水肿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激素类药物、部分降糖药(如吡格列酮)。

应对:评估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如非必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停用;如必需使用,尝试更换不同种类药物,轻度水肿且无法停药时可观察或联用小剂量利尿剂。

皮肌炎:眼眶紫色水肿

位置特点:特征性地表现为眼眶周围水肿,按压可能有凹陷,常呈淡紫色(“紫罗兰色皮疹”),可伴手背、指关节红斑、雷诺现象,以及肌肉无力、疼痛。

病源:自身免疫性炎症累及皮肤和肌肉,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应对:可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控制全身炎症;避免日晒,外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缓解皮损。

淋巴:发于单侧肢体

位置特点:水肿多发生于单侧肢体,可累及生殖器、面部。早期可能为凹陷性水肿,后期因组织纤维化变为非凹陷性,皮肤增厚变硬如“象皮”。常伴患肢沉重、活动受限,反复感染。

病源:淋巴管发育异常或手术(如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放疗、感染、肿瘤压迫等导致淋巴管阻塞或破坏。

应对:手法淋巴引流;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袖套;保持皮肤清洁润泽防感染;严重者可考虑手术(如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淋巴水肿抽吸术等)。

需注意,若突然水肿、进展迅速,且伴随以下信号,应及时就医:波及全身或伴有明显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尿量显著减少、严重泡沫尿、持续高血压;水肿部位皮肤发红、发热、疼痛;单侧肢体突发肿胀、疼痛;孕妇颜面、腹部水肿或伴头痛、眼花、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