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 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住院医师 程希玥 □主任医师 王春娟
编者的话:脑卒中又称中风,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中文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进一步突显了“时间就是大脑”的黄金法则,以及快速识别、尽早预防的重要性。

堵和破,中风两大元凶
中风,是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受损的急性疾病。从定义中不难发现,发生中风的两大元凶就是“堵”和“破”。
“堵”是指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占中风的70%~80%。患者大多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高血脂或大量吸烟等危险因素,对血管造成慢性损伤,使血管壁长出斑块。当斑块脱落或心脏里的血栓(指房颤时,因心脏跳动不规律、血液易在心房里打转,而形成的血块)被冲入并阻塞脑血管,下游脑细胞会因“断粮”而坏死。
“破”指出血性中风,又称脑出血,约占中风的20%~30%,发病大多由高血压导致。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缺血、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改变,如同一条破旧的水管。当血压剧烈升高,管壁无力承受,便会发生破裂,引发脑出血,血液继而压迫和损伤脑细胞。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394万例,相当于每8秒就有1人发病,形成北高南低、男多女少、趋年轻化的“中风版图”。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华中地区患病率较为靠前;北方和冬季多发生缺血性中风,南方和农村的出血性中风发病率较高。男性中风患者多于女性,首发平均年龄为66岁。过去30年,中风导致的过早死亡病例数下降,但致残率仍在上升;45岁以下青年中风占比达15%~18%。
识信号,从头脸到四肢
随着气温走低,中风迎来“流行季”。低温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管遇冷收缩,血压升高;人们生活中的坏习惯也多了,如久坐、不愿意活动,爱吃火锅、腌肉,致使盐和脂肪摄入超标,接受的日照少,维D合成不足;感冒、肺炎等发生几率上升,会加重炎症反应,诱发血栓,这些因素均可增加卒中风险。
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房颤、中风家族史者和吸烟人群,应做好中风防控,其中识别症状很关键。建议牢记“中风 120”口诀:1是指1张脸,患者可出现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2是指2只手臂,患者可出现单侧肢体无力;0是指聆(零的谐音)听,可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言语不清。
我们也可遵循“头、眼、嘴、脸、手、腿”的顺序,识别中风信号。中风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天旋地转,头晕可能与脑血管缺血有关,头痛则多因脑血管异常扩张或压迫周围组织所致;视力突然变化、视物困难或出现一过性黑矇,多因颅内压增高或血管痉挛导致;言语不清与大脑语言中枢供血受阻有关;脸木、手麻、肢体无力是因为控制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通路受损;失去平衡则是小脑或脑干等负责平衡协调的部位受累。
中风发生时,有四类人症状可能不明显。一是80岁以上老人,可能只表现为不认识家人、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嗜睡、尿失禁,易被误判为“糊涂”。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胡言乱语等,提示病情加重。二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导致中风时,患者手脚麻木症状不明显,直到走路歪斜才就医。三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患者的症状来去匆匆,如虽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等症状,但几分钟到1小时内就恢复。此时并不意味着“没事了”,而是预警未来90天可能发生中风,须立即就医。四是青年人,突发中风时,可伴有头痛、颈痛、眩晕等不适,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漏诊,需格外留意。
排风险,年龄各有侧重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中风雷区”各有不同,建议视情况排除主要风险。
30~45岁。中青年群体多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诱发中风,如爱吃外卖、摄入蔬菜较少,容易缺乏叶酸,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腐蚀”血管;抽烟喝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使血管收缩,加速全身血管硬化,而喝酒可损伤血管内皮;长期熬夜,导致血压波动大;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致使血管弹性下降。
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摄入各类蔬菜不少于300克、新鲜水果200~350克、乳制品(如液体奶300毫升)、肉蛋120~200克(每周可吃2次鱼肉);不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用全谷物和杂豆替换部分主食,控血糖和体重,戒烟限酒。每晚尽量11点前睡觉,并保证7~8小时睡眠。减少久坐,连续静坐不超过60分钟。
45~65岁。该年龄段是卒中风险叠加期,兼具长期生活方式损伤与基础病隐匿进展的双重风险。一方面,该年龄段人群可能长期抽烟、喝酒,压力大,常熬夜。另一方面,高血压、高血脂常因无症状被忽视,加速血管硬化;腹型肥胖引发代谢紊乱和血糖异常风险,间接损伤脑血管。
建议做好“基础病管控+生活方式升级”双保险。每半年至1年进行体检,重点监测“三高”指标;控制盐摄入量,多吃蔬果、适量摄入鱼肉,控糖减脂,戒烟限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单次至少持续10分钟,避免久坐超50分钟;保证睡眠。
65~75岁。这类人群多因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引发中风,其中高血压是“头号元凶”。在合理饮食基础上,老年人应积极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练八段锦等,但要避免晨起空腹运动、剧烈运动,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高血压患者要早晚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75岁以上。高龄老人房颤患病率达10%,而“心跳紊乱”易形成血栓,脱落可堵塞脑血管。同时,老人血脂控制率低,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提高卒中风险。老年人可通过均衡饮食、积极活动,控制血脂;房颤患者可在家中准备一台心电监测设备,发现“心跳紊乱”及时就医。
五步走,急救耽误不得
一旦身边人出现中风信号,需立即行动。
第1步:1分钟识别,不心存侥幸。可根据“中风120”等口诀判断,即使患者症状消失也需尽快就医。
第2步:拨打120,说清3件事。中风后尽量不要自己开车送医,要快速拨打120。救护车上有专业设备和人员,可在途中监测患者病情,还能提前联络医院,方便进入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为“疏通”血管争取时间。打电话时,第一告知患者症状,如突然嘴歪;第二告知具体地址,含小区、单元、门牌号,最好有人在路口接应救护车;第三告知发病时间,方便医生判断是否能溶栓、取栓。
第3步:等待期间,3做2不做。3做包括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窒息),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监测意识,呼唤患者观察回应,昏迷时摸颈动脉看搏动;准备病历、降压药等的包装,告知医生既往病史。2不做包括不喂水、喂药,避免呛咳误吸;不按摩、掐人中,以免血栓脱落,加重病情。
第4步:到院后,配合医生快决策。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静脉溶栓“黄金时间窗”为发病4.5小时内,部分可延至6小时,能显著降低致残率;部分大血管闭塞患者发病6小时内(部分可延至24小时),可血管内取栓,但需严格评估。这意味着,及时治疗的获益远大于治疗风险,每提前决策1分钟,患者未来独立生活的概率可能增加1%。
步骤5:治后康复,尽早“练功能”。中风后3个月是康复黄金期,常见训练包括步态和吞咽训练,肢体、语言和心理康复等。患者可结合日常生活需要,先注重功能训练,但需调整训练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