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王凯亮
本报特约记者 莫 鹏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约1/3的透析患者由糖肾发展而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与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在2025年“KDIGO高峰会议”上联合提出“糖尿病肾病协同管理六步法”,给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防控方案。

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凯亮介绍,糖尿病肾病具有“高发病率、低知晓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早期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在5~10年内进展至肾衰竭,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而且,糖肾的危害不仅限于肾脏。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普通糖尿病患者增加3倍,合并心力衰竭的比例高达40%。肾功能下降还会引发肾性贫血,晚期可能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糖肾防控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家庭和医疗团队共同努力。王凯亮表示,如果能通过“糖尿病肾病协同管理六步法”,做到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系统管理,完全有望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第一步:早期识别。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可评估肾功能。糖友每年至少需要检测一次,高危人群(如合并高血压、吸烟者)每6个月检测一次。检测时需留取晨尿中段尿,避免剧烈运动后检测,以确保结果准确。
第二步:分级管理。根据eGFR分期与UACR分级,糖友可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四级,不同风险层级的治疗目标与强度不同。例如,eGFR超过90单位且UACR低于30毫克/克为低危,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eGFR低于30单位且UACR高于300毫克/克为极高危,需要立即启动肾脏保护治疗。
第三步:药物治疗。糖肾治疗过程中,有三类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协同作用,形成强大的保护网。
RAS抑制剂(沙坦/普利类)。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友,沙坦/普利类药物作为基础治疗,可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来降低肾小球内的压力,减少尿蛋白,是沿用多年的基础用药。
SGLT-2抑制剂(列净类)。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和钠的重吸收,能延缓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并降低因心衰住院的风险。
非奈利酮。这是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可直接针对糖尿病肾病中的炎症和纤维化核心病理环节。与上述两类药物联用,能进一步为高风险患者提供心肾保护。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首先使用RAS抑制剂;若患者eGFR适合,无论血糖控制如何,都应加用SGLT-2抑制剂;如果患者在使用前两种药物后,尿蛋白水平仍然较高且存在心血管事件高风险,则考虑联合非奈利酮,形成完整“三件套”方案。
第四步:生活方式干预。每日食盐摄入建议控制在5克以内,适当控制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蛋、奶、瘦肉等优质蛋白。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第五步:多学科协作。如果病情复杂,建议糖友主动寻求内分泌科与肾内科的联合门诊,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肾风险,选择最适合的治疗策略。
第六步:持续随访。糖肾患者应定期复查并记录关键指标。如发现肾功能下降加快或尿蛋白持续升高,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