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生总在挫折中长大

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   郑阳春

医学的本质,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疾病与技术、病痛与拯救的博弈。我们常说“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但更残酷的真相是:医学是人性与命运的角斗场。在这里,每一次挫败都是成长的哭泣,每一滴眼泪都在重塑医者的灵魂。

初入医学殿堂时,我们总以为手术刀能切除所有病灶,解答所有疑问,抗生素能终结所有感染,恢复身体康健,直到在临床上工作后才会发现,教科书上的“典型病例”常被个体差异、患者心理和不典型表现搅得面目全非。一个肺炎诊断背后,可能藏着未被察觉的免疫缺陷,或是患者因经济压力自行停药的历史。因此,医者必须完成三次认知革命:从“治病”到“治人”,从“精准”到“混沌”,从“征服”到“敬畏”。

当我们面对生命时,常常陷入深深的无力感。每个医生都经历过努力与结果严重失衡的至暗时刻:精心准备的手术因突发状况失败,苦口婆心的健康宣教被患者当作耳旁风,甚至因不可控因素导致患者离世。这些挫败不是惩罚,而是医学修行的必然经历。

我认为,医学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成熟医生,通常会经历三个过程。

1.脆弱性认知。当医生第一次在手术室浑身发抖时,他们正在褪去“无所不能”的幻觉,触摸医学的真实边界。医学的伟大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失败后依然能托住生命的重量。

2.反脆弱成长。尼采说:“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那些被投诉的委屈、被质疑的挫败,终将沉淀为临床直觉——某个心电图异常的波峰,某句家属欲言又止的叹息,都可能成为改写患者命运的关键。

3.价值重锚定。每次挫折都是认知的镜子,都是成长的契机。当发现再高明的技术也无法挽救终末期患者时,我们开始修炼“姑息治疗”的智慧:如何让患者在最后时光保持尊严,如何让家属在绝望中找到力量。我们要始终牢记,医患双方是位于同一个阵营的战友。

此外,当下的知识更新速度迅猛,医学知识更是以指数级速度迭代,对于医生来说,思维固化是致命的。一个拒绝更新观念的专家,比无知者更具破坏性。

虽然医学永远无法战胜死亡,但正是这种永恒的不对等,赋予医学神圣的意义。医学从来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而是布满裂痕的荆棘之路。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的挫败、欲哭无泪的委屈、自我怀疑的深夜,终将在某个清晨化作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