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肌少骨松可以一块治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所长    刘幼硕

本报记者  张炳钰

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都是老人的常见问题。近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以下简称《共识》)发布。本报特邀参加《共识》讨论的专家之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所长刘幼硕进行解读。

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被学界称作肌少-骨质疏松症,也叫骨量肌量减少症。该病的全球总患病率为18.5%,中国为19.8%;老龄、女性、衰弱及营养不良是高风险因素。

刘幼硕介绍,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为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解剖结构上看,肌肉包裹骨骼,本身就相互关联;从生理机制来看,骨组织与肌肉组织分别分泌的细胞因子也会相互作用。这两种疾病又都具有全身性、进行性发展的特点: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骨衰老,肌少症是全身性肌肉流失与功能减退。《共识》将二者联合防控,可实现一石双鸟的效果。

若两种疾病同时加重又不及时干预,会显著增加老人跌倒风险,甚至引发骨折,增加死亡风险。刘幼硕强调,面对肌少-骨松症,老人并非无能为力,若能主动做好防控,对晚年生活质量而言是“投资少、收益大”的事,建议从营养和运动两方面着手。

补充四大关键营养。《共识》指出,膳食蛋白质的摄入会影响骨密度、结构、骨骼强度,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是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日常可通过食用鸡蛋、豆制品、瘦肉等食物来补充。如未合并慢性肾病等特殊禁忌,老人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应不低于1~1.2克/千克体重;骨质疏松症、确诊肌少-骨质疏松症者为1.2~1.5克/千克体重;合并严重营养不良者可进一步增加,且以优质蛋白为首选。

研究显示,摄入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和肌酸,可促进老人骨骼肌的合成,改善肌肉力量、质量、耐力。氨基酸为蛋白质消化后分解的产物,因此主要从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中获取。难以从膳食中摄入足量蛋白质的老年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人群,可考虑口服亮氨酸或肌酸(3~5克/天)等营养补充剂。

钙是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随着增龄,肠道对钙吸收减少;维生素D是机体参与控制矿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每日联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将跌倒和骨折风险分别降低11%和35%。补钙应多吃深绿色蔬菜、奶制品、鱼虾贝类等水产品;补维生素D可每天晒15~20分钟太阳。骨质疏松症患者推荐钙摄入总量为1~1.2克/天,可在饮食之外补充0.5~0.6克/天。骨质疏松症合并维生素D不足者,可考虑起始口服维生素D3每天1000~2000国际单位,然后根据情况调整。

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所诱发的多种疾病均可能合并骨密度异常,影响骨的强度和质量。一般认为,健康成年人每日应摄入不少于10亿单位的益生菌,老年人、免疫力较弱者应不低于50亿单位,可通过酸奶等发酵食品来补充。

多种运动搭配进行。单纯走路缺乏针对性,需联合开展抗阻运动、有氧运动与平衡训练。抗阻运动可选择拉伸运动、使用弹力带等;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打羽毛球等;平衡训练可选择一字行走、单脚站立等。《共识》推荐老人每周运动不少于2次、每次30~60分钟,强度达到中等或可承受,注意循序渐进。

《共识》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可改善老人骨密度水平,对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具有一定防治作用。以太极拳为例,每次30~90分钟,每周2~7次,持续8周以上可显著改善坐起及行走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需注意,不少老人存在心血管或代谢类疾病,运动安全尤为重要。比如,冠状动脉狭窄的老人,运动量需根据心脏耐受情况确定,核心原则是“运动后无不适”,若运动后气喘吁吁,15~20分钟无法恢复,说明运动量过大。慢病老人的总体运动原则为循序渐进,可从10~15分钟开始,无不适再延长至30分钟;先单独练上肢或下肢,再练全身;运动时最好有人照顾、指导,以减少跌倒风险,可参照“初老照护老老”模式,相互陪伴,共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