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北大环保课破解“知行脱节”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韩  凌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北京大学新学期选课系统刚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凌的通识课“可持续校园实践课”就被瞬间抢空。这到底是一门什么课,为何成为学生眼中的“香饽饽”?带着好奇,《生命时报》记者走进北大,一探究竟。

北大西门对面的蔚秀园里有一片500平方米的绿色基地。9月的一个上午,几十名学生戴着手套、扛着锄头来到这里,围在韩凌身边学堆肥。来自食堂的厨余果皮和园内枯叶混合,再覆上一层腐殖土,就成了绝佳的微生物发酵温床。“过一个月再来,这堆‘废料’就能当肥料了。”韩凌讲解。

与传统课程不同,这门课非常强调实践,致力于解决校园随处可见的浪费和闲置等问题,比如,食堂每天的剩饭菜、被遗弃的自行车、疫情后停用的核酸检测亭等。韩凌告诉记者,这门课没有固定课本,也没有期末考试,通常的流程是先讲一些环保理论,再划定几个可以开展活动的领域,比如垃圾处理、节能建筑等,然后带学生到现场学习相关技能,最后的考核是找到一个待解决问题,完成从实地调研到方案设计,再到对接落地的全过程。

“以前我总觉得‘环保’是口号,直到上了韩老师的课才发现,它就藏在生活里。”上学期刚完成这门课的李悦(化名)分享了去年改造核酸亭的经历。为了摸清需求,她所在的小组发放了100份问卷,确定将核酸亭改造为临时自习室的方向后,便马上着手实施,从跟学校规划办敲定选址、与总务部协调用电,到清理积灰、布置桌椅,前前后后修改了4版方案,最终以极低成本完成了改造。“看到有同学在亭子里复习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甚至比考高分都强。”

“我们的原则是‘小而实’,不做宏大方案,只解决校园里的‘小痛点’。”韩凌介绍,课程考核中,有学生设计了“快递包装回收箱”,解决快递包装浪费问题;有学生自制酵素洗手液,在宿舍里进行小范围推广,环保又节约。“这些项目虽然不大,却能让学生深化环保意识,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十年前我在研究垃圾分类时就发现一个扎心现象,同专业老师办公桌上的垃圾桶都会混装垃圾。” 韩凌说,她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就是为了破解“环保研究与实践脱节”的困境。

在北大,除了环境相关学院,其实还有不少学院进行环保相关的研究,比如化学学院研究的绿色材料、工学院研发的新能源技术等,但不少先进研究和理论都和实际生活有些脱节。北大校园也随处可见“环保短板”:每天约有10吨厨余垃圾要被送到校外处理,成本高昂;快递包装、一次性塑料瓶大量堆积……这些本能在源头解决的问题,被积攒成“老大难”。韩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校园变成“可持续社区实验场”,让学生自主发现环保问题、动手解决,最终协助校园管理优化,实现“可持续校园”的目标。

2018年,韩凌首次开课,仅设置30个名额。早期,他们在做实践时常常碰壁:去食堂要厨余,师傅质疑这些方式是不是真环保;跟规划部门谈改造,有老师担心造成更多污染……经过耐心沟通,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获得了支持,而韩凌也带领学生,用做出的成果证明了这些办法的科学性,赢得学校各部门一致好评。随后,学校不仅特批蔚秀园作为绿色基地,还会偶尔拨一些经费支持学生外出调研。如今,这门课的名额已增至41人,期数也从仅春季开课改为春秋两季。去年,学校管理部门将举办了十余年的“绿色燕园文化节”交给这门课的学生执行,线上吸引了超2000人参与,线下摊位展示的果皮酵素、旧物改造等受到学校师生的关注。

韩凌的努力也影响了学校的其他人。有教授将自己的雨水收集系统布置在学五食堂前,使积存的雨水“变身”喷泉景观;家园食堂的洗手池接上了滴灌系统,废水会流入窗外花盆用于浇花;洗手液换上了废弃果皮制成的环保酵素制剂,不仅不会污染土壤,还能为植物提供养分。

韩凌坦言,她所做的这些努力不是为了培养环保专家,而是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可持续的种子”。它可能藏在建筑系学生未来设计的节能图纸里,也可能融在经济系学生开发的碳市场方案中,还可能落在日常拒绝一次性用品的习惯里。不论在哪个岗位,他们只要带着“可持续”的思维去做事,将环保从“选修课”变成“人生必修课”,或许有一天就将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