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 朱丹蓬
本报记者 赵萌萌 张瀚允
10月27日傍晚,记者来到北京市一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冷藏柜中整齐陈列着去皮铁棍山药、青椒土豆丝、葱姜蒜组合、火锅配菜组合等十余种净菜,每份价格2~10元不等。在该商超的线上平台搜索“净菜”,多款产品显示“库存紧张”甚至售罄,“香菜香葱双拼”“手剥蒜米”等小分量单品销量稳居前列。即便价格比散装蔬菜高出30%~50%,不少消费者仍觉得“拆开包装就能炒,多花几块钱也值了”。
这一消费场景的背后,是净菜行业的飞速发展。净菜是以新鲜蔬菜为原料,经剔虫眼、黄斑等分级拣选,去掉不可食用部分,再进行切分、洗涤、消毒、无菌真空包装等操作后,全程冷链运输的一种产品。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净菜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商超渠道净菜销量同比增长45%,生鲜电商平台净菜订单占比升至28%。从独居人群到三口之家,甚至大家庭聚会,有越来越多人用净菜解锁便捷的饮食新场景。
“净菜”精准匹配饮食需求
快节奏生活下,上班族若想回家自己烹饪,蔬菜肉类少不了清洗、择菜、切菜、腌制等环节,光备菜就要花20分钟,而净菜直接省去这些步骤,实现了合理搭配、“拆开即炒”,能节省将近一半时间。
家庭结构变化进一步放大了净菜的价值。2023年我国独居人口超1.2亿,两口之家、三口之家的数量持续增长,他们采购散装蔬菜后常出现“一次吃不完”的问题。而200克、300克、500克规格的小分量净菜,刚好能满足“一餐所需”,从源头减少剩菜和浪费。
净菜还化解了“搭配难、成本高”的问题。前段时间风靡的“哈佛蔬菜汤”,涵盖南瓜、洋葱、胡萝卜等多种食材,若每种单买一份,不仅购买量较大,还会增加开支,于是不少商超推出“混合净菜包”,不仅分量适配一餐,售价大多也不到10元,比购买单品更划算。而且,从食材利用率来看,莴笋、菜花等食材的“下锅”比例约30%~50%,净菜的高食用比例或可间接节约生活成本。正因为精准匹配这些需求,某生鲜平台在二三线城市推出“今日订、次日达”的净菜专区后,复购率高达65%。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净菜的新鲜度和卫生情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合格的净菜不只是洗净,切分、洗涤、消毒、包装的每一步要严格对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切蔬菜》等国家强制性标准。
对比来看,有些家庭的家用砧板很少消毒,甚至生熟不分开,自来水更难彻底清除污染物等,反而不如净菜干净。而且,优质净菜如今已实现“全流程透明化”,不少品牌在包装上标注原料种植地、加工消毒记录、质检报告编号,部分还添加溯源码,消费者可扫码查看冷链温度曲线、农残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
产业发展仍存挑战
净菜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良好的政策环境。上世纪90年代,净菜只是洗洗切切的“作坊式加工”,2007年农业部《鲜切蔬菜加工技术规范》开始推动冷链技术的发展,2014年开始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到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行业开始规范化发展;2025年《鲜切果蔬储运技术规范》对储温等多项标准进一步细化,净菜产业逐步从“野蛮生长”迈入“标准化进阶”阶段。
“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为‘硬支撑’。”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当下的智能视觉分选设备可精准识别蔬菜的虫眼、黄斑,从源头把控原料品质;速冻锁鲜技术代替传统防腐剂,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口感与营养;覆盖全国的0~4℃冷链网络,打破地域限制,让南方生菜、北方芹菜,能快速且新鲜地送达各地餐桌,让净菜从“区域产品”升级为“全国消费品”。
尽管行业逐步规范,但整体发展仍呈现“小、散、乱”,市场“温而不火”,不乏商家在关键环节“打折扣”,让安全的净菜成了“隐患菜”。
质量存隐患。净菜加工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清洗、消毒,但超声波清洗、臭氧加工等高端设备单价较高;净菜的“易腐性”使其高度依赖冷链物流,预冷设备、冷藏车等也是一笔投入。基于成本压力,如果中小加工企业采用人工冲洗、浸泡等清洗方式,难以彻底去除农残、虫卵,一旦冷链存在“断链”,温控不达标,微生物也会滋生。
出现“伪净菜”。目前净菜加工隶属于农业部门管理,在操作流程、食品规范、保鲜、运输等方面缺少行业标准,导致企业间产品的品质差异很大。部分企业将简单冲洗、粗略切分的蔬菜贴上“净菜”标签售卖,缺乏消毒和无菌包装,清洁度与安全性无法保障。
对日期造假。个别商家篡改包装日期,将临期净菜“翻新”后重新上架,消费者很难察觉。今年2月1日,无锡市梁溪区市场监管局对某半成品净菜经营部进行检查,发现其在售的熏煮香肠已过期。
品控、监管缺一不可
从非净菜、简单加工的蔬菜,再到半成品净菜、净菜等,当下整个生鲜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若想实现健康发展,在监管端,需建立统一国家标准,明确净菜加工门槛与底线,构建“一码溯源”体系,将所有净菜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定期抽检;在行业端,要牵头制定高于国标的团体标准,建立“红黑榜”制度,推广先进经验、曝光违规行为;在企业端,需强化全流程品控,主动公示质检报告等信息。
对消费者而言,选到“安心菜”需掌握一些技巧。
一看“资质”。优选明确标注“净菜”字样、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号的产品,尤其是带有溯源码的,信息越完整越放心,不要购买“三无”产品或标签模糊的产品。
二看“包装”。选择在冷藏区售卖、包装密封无破损、无渗水的产品,避开表面有大量水珠或黏腻感的净菜;同时,核对生产日期,优选近期生产的产品。即使标注“免洗”,食用前建议冲洗一下。
三看“新鲜度”。新鲜净菜应色泽鲜亮,叶片饱满有弹性,而不是萎蔫、发黄、带斑点。购买回家后,冷藏净菜应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冷冻净菜在1个月内吃完,不要反复解冻。▲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107号